9CaKrnKhDVF作者:赵慧颖cul.huanqiu.comarticle主持人阿龙:别开生面的京味儿年/e3pn677q4/e3ptvpbdi【环球网文化频道独家专访】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也是各种民俗活动最丰富的节日。早些时候,老北京城里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进入腊八节开始,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都是在“年”里头。今天,北京电视台主持人阿龙做客环球网文化频道,带领大家共同领略别开生面的京味儿中国年。近百年,是春节民俗变化最多的时代,新陈代谢中,许多旧民俗成了历史往事,而一些新的民俗,又在见证着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于许多北京人而言,“逛庙会”称得上是春节的保留项目,大大小小的庙宇,五花八门的表演,赋予了春节期间的北京城喜气洋洋的氛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人们暖融融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带给北京人无尽的欢乐和温暖。【消逝的民俗:羊肉、奶油熬制腊八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腊八节用来敬神或者食用的腊八粥应当是素的,不沾有荤腥。传说有的寺院会在腊月初八之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粟、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然而,在信奉藏传佛教的雍和宫,旧日里确实有用羊肉腊八粥敬佛的先例。每到腊月初八这一天,雍和宫会熬制六锅腊八粥,第一锅敬佛,第二锅进宫,第三锅赏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赏文武大员和各省封疆大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众僧侣,第六锅作为施舍,可见这粥的金贵。而在诸多种粥中,羊肉腊八粥属上等粥品,普通民众在雍和宫内是喝不到的。藏传佛教的喇嘛大多来自蒙藏牧区,平日以肉为主食,羊肉不是禁忌,故而就有了羊肉腊八粥。据说,在清代,北京一些大户人家也有熬羊肉腊八粥的习俗,不过到了清朝末年便消逝了,羊肉腊八粥成为轶事流传下来。【敬神祭天、明窗开笔:皇帝春节很忙】在春节这个普天同庆的节日里,不仅老百姓欢天喜地忙着过年,作为统治者的清朝皇帝同样很忙。每逢春节,皇帝必须参与的活动项目包括:敬神祭天、明窗开笔、发红包、拜年等等。祭天仪式对于清朝皇帝而言,算得上是一项体力活。为了显示自己的虔诚之心,皇帝们凌晨两点就忙活起来,配合着良辰吉时,各种活动往往会持续到下午四点钟。为了让皇帝吃上热腾腾的饺子,御膳房的“工作人员”煞费苦心。根据当时的规矩,皇帝每经过一道宫门就会燃放爆竹,随从们听着声音,精准计算时间,保证皇帝一进“家门”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饺子。据记载,在祭祀活动告一段落后,乾隆皇帝会去重华宫写福字。书写“新年第一字”,仪式势必很隆重,乾隆皇帝的毛笔就是特制的,黑漆笔杆上镌刻着“赐福苍生”的字样,而这支非同一般的笔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号——“万年青管”。当天,乾隆写下的福字,除了留自己用之后,还会赠送给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搁下毛笔后,皇帝还要饮一点金瓯永固杯中的屠苏酒,希望能够“屠绝鬼气,苏醒人魂”,祈求新年河清海晏、天下太平。【春节的庙会:好戏连台年味浓】每到农历大年初一,京城里的各类庙会张灯结彩、开门迎客。过大年逛庙会已经成为老北京的过年习俗,如今亦是各地游客赴京旅游的“必选项”,其中最吸引人的要属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老北京素有“五步一寺,十步一庙”的说法,由于寺庙数量多,根据宗教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庙会也就兴盛起来。提起当年京城庙会的盛况,《燕京岁时记》有所记载:“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摆在摊上的,挂在架上的,各式各样的应景过年物事令人眼花缭乱。庙会上最开心的要属小孩子,年画、风车、脸谱、木刀枪、泥公鸡、抖空竹等等,孩子们想要什么,大人多半都能遂愿。除了各式的小玩意儿,庙会上的食肆亦是座无虚席。爆肚、炸灌肠、炸臭豆腐、冰糖葫芦、糖耳朵、炖吊子、驴打滚……既有本地传统的汉族风味,又融合了满族和回族的民族风味,还有传自宫廷的御膳小吃。节目最后,阿龙用北京老礼儿“作揖”的形式,向环球网的网友们拜年。他解释道,古人认为,打仗时右手使用兵器,所以是罪恶之手,而左手是文明之手,因此,作揖时要用文明之手盖住罪恶之手,意为“扬善隐恶”,表示对人的真诚与尊敬。环球网文化频道出品策划 / 代玉采访&撰稿 / 赵慧颖摄像&摄影 / 洪祖诚后期包装 / 李倩采访场地鸣谢 / 北京郎园vintage · 良阅书房官方微博@环球文化创旅15491598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慧颖环球网154915980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9/0201/10/02/20190201100238337.jpg{"email":"zhaohuiying@huanqiu.com","name":"赵慧颖"}
【环球网文化频道独家专访】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也是各种民俗活动最丰富的节日。早些时候,老北京城里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进入腊八节开始,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都是在“年”里头。今天,北京电视台主持人阿龙做客环球网文化频道,带领大家共同领略别开生面的京味儿中国年。近百年,是春节民俗变化最多的时代,新陈代谢中,许多旧民俗成了历史往事,而一些新的民俗,又在见证着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于许多北京人而言,“逛庙会”称得上是春节的保留项目,大大小小的庙宇,五花八门的表演,赋予了春节期间的北京城喜气洋洋的氛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人们暖融融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带给北京人无尽的欢乐和温暖。【消逝的民俗:羊肉、奶油熬制腊八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腊八节用来敬神或者食用的腊八粥应当是素的,不沾有荤腥。传说有的寺院会在腊月初八之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粟、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然而,在信奉藏传佛教的雍和宫,旧日里确实有用羊肉腊八粥敬佛的先例。每到腊月初八这一天,雍和宫会熬制六锅腊八粥,第一锅敬佛,第二锅进宫,第三锅赏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赏文武大员和各省封疆大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众僧侣,第六锅作为施舍,可见这粥的金贵。而在诸多种粥中,羊肉腊八粥属上等粥品,普通民众在雍和宫内是喝不到的。藏传佛教的喇嘛大多来自蒙藏牧区,平日以肉为主食,羊肉不是禁忌,故而就有了羊肉腊八粥。据说,在清代,北京一些大户人家也有熬羊肉腊八粥的习俗,不过到了清朝末年便消逝了,羊肉腊八粥成为轶事流传下来。【敬神祭天、明窗开笔:皇帝春节很忙】在春节这个普天同庆的节日里,不仅老百姓欢天喜地忙着过年,作为统治者的清朝皇帝同样很忙。每逢春节,皇帝必须参与的活动项目包括:敬神祭天、明窗开笔、发红包、拜年等等。祭天仪式对于清朝皇帝而言,算得上是一项体力活。为了显示自己的虔诚之心,皇帝们凌晨两点就忙活起来,配合着良辰吉时,各种活动往往会持续到下午四点钟。为了让皇帝吃上热腾腾的饺子,御膳房的“工作人员”煞费苦心。根据当时的规矩,皇帝每经过一道宫门就会燃放爆竹,随从们听着声音,精准计算时间,保证皇帝一进“家门”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饺子。据记载,在祭祀活动告一段落后,乾隆皇帝会去重华宫写福字。书写“新年第一字”,仪式势必很隆重,乾隆皇帝的毛笔就是特制的,黑漆笔杆上镌刻着“赐福苍生”的字样,而这支非同一般的笔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号——“万年青管”。当天,乾隆写下的福字,除了留自己用之后,还会赠送给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搁下毛笔后,皇帝还要饮一点金瓯永固杯中的屠苏酒,希望能够“屠绝鬼气,苏醒人魂”,祈求新年河清海晏、天下太平。【春节的庙会:好戏连台年味浓】每到农历大年初一,京城里的各类庙会张灯结彩、开门迎客。过大年逛庙会已经成为老北京的过年习俗,如今亦是各地游客赴京旅游的“必选项”,其中最吸引人的要属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老北京素有“五步一寺,十步一庙”的说法,由于寺庙数量多,根据宗教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庙会也就兴盛起来。提起当年京城庙会的盛况,《燕京岁时记》有所记载:“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摆在摊上的,挂在架上的,各式各样的应景过年物事令人眼花缭乱。庙会上最开心的要属小孩子,年画、风车、脸谱、木刀枪、泥公鸡、抖空竹等等,孩子们想要什么,大人多半都能遂愿。除了各式的小玩意儿,庙会上的食肆亦是座无虚席。爆肚、炸灌肠、炸臭豆腐、冰糖葫芦、糖耳朵、炖吊子、驴打滚……既有本地传统的汉族风味,又融合了满族和回族的民族风味,还有传自宫廷的御膳小吃。节目最后,阿龙用北京老礼儿“作揖”的形式,向环球网的网友们拜年。他解释道,古人认为,打仗时右手使用兵器,所以是罪恶之手,而左手是文明之手,因此,作揖时要用文明之手盖住罪恶之手,意为“扬善隐恶”,表示对人的真诚与尊敬。环球网文化频道出品策划 / 代玉采访&撰稿 / 赵慧颖摄像&摄影 / 洪祖诚后期包装 / 李倩采访场地鸣谢 / 北京郎园vintage · 良阅书房官方微博@环球文化创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