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5f8RjnswC cul.huanqiu.comarticle【节气大家谈】作家熊亮:小满成长中,全然地去感受大自然吧/e3pn677q4/e7n7qip93/e7n7rlouf【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 安绮】在故事开始前,我们先来忘记自己。“想象自己是一个泥土小人,静静躺在大地上,等待节气唤醒我们身体的感觉。”这是绘本作家熊亮在《二十四节气》绘本中写下的开篇语。在这本以中国传统文人水墨艺术画给孩子们的节气故事里,他希望指引小朋友、甚至唤起成年人能真正走进大自然中,能全然地投入地去感受节气的轮转变化。5月21日,时光走到了小满节气,环球网文化频道邀请中国绘本发展先锋之一(中国儿童文学、原创绘本作家和画家)、享誉国际的熊亮老师,与我们共同聊聊他与二十四节气的故事,也在小满时节分享绘本的趣味与启发。从神话故事里,发现人与自然永恒的主题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古人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这次小满之日恰逢周末,熊亮计划带着家人孩子一起去到乡间走走,因为“只要你走到了乡村里,就会直观地感受到小满到底是如何发生在大自然里的。比如,你一定能看见小麦,看到它是如何自然地繁茂。”让孩子们拥抱自然,也在这过程中领悟中国的文化与哲学,这样的想法一直贯穿于熊亮的绘本创作里。《二十四节气》绘本,可以说是他十年来通过画笔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起点。契机始于2012年,他参与了一个由十国艺术家共同开启的“绘本联合国”项目,每位画家要代表自己的国家写一个故事来表达他自己国家的文化,熊亮就是要代表自己的祖国,画一本中国的故事。在此之前,熊亮画了很多年的国画,也把一些古代经典传统故事画成了童话,这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古代的神话故事以及《山海经》里种种神仙精怪的传说,其实都是在讲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包括对于自然神灵的原始信仰至今还保留在四川、贵州的少数民族村落里,当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都深深启发了他的创作。“在中国文化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这一点大家都特别能够理解。但是现在,人们久居城市,却对自然的关系比较疏远,对节气的感觉并不清晰。如何才能让读者理解到自然和人的关系?”带着这样的思考,熊亮开启了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探索与表达。“节气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但很快,一个困惑也随之而来,“它是一个传统概念。但谈到传统,大家往往会觉得你只是在讲述传统。所以,我怎样能把节气跟人的体验完全相关联起来?”熊亮说,这才是他想真正克服的问题。熊亮认为,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的历法、农业、天象有很多关系,它的历史也应该是不断演变的,去阅读并拥有二十四节气的传统知识非常必要。而身为一名对周遭世界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艺术家,熊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当你真正面对自然环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可能连那些知识都不需要拥有了。这花叫什么名字?这水的名字也不需要知道,你只要跳进去玩,或者你身处于自然中,你的心情就会很放松、很愉快。爬树、下水、跑步啊,这就够了。”真正地投入自然,才是他希望在绘本中传达给孩子和所有人的。用绘本打破惯常的语言,让传统成为即时的发生“绘本其实就是要打破过去惯常的语言。”熊亮表示这并不是为了反对而打破,而是创作者脑中不应该有任何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在二十四节气的创作中,他希望让人们明白,介绍传统概念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传统不是背诵它、不是重复它。你要它在路上,重新去发展,去寻找,去把它变得更丰富。把它当成即时发生的一个创作状态,一个正在发生的生命状态。”他强调:“不是要你记住一个传统或者文化,更重要的是进入一个跟自然亲近的状态。”这或许才是二十四节气带给所有人最返璞归真的一面。“在城市中生活得越久,人们对自然界的体感就越是迟钝、甚至是无感。”熊亮看见,很多人即使身临自然之中,他的关注点还是用手机拍照来记录自然和传达当时的心情。但这不恰恰忽略了你身处自然中的那一刻真正的体会?譬如,当你专注地在大自然的树林中行走,每个毛孔里都会感受到环境的变化,甚至全身的感官都会被打开,你一定会自然抱持一些机警感,会敏锐地察觉周遭的动静。如果此刻你是在水里游泳,你的判断力或者整个感官又会不一样。“所以,我是不是可以不把二十四节气作为外在的东西而存在,而是设计内在的感受系统。”熊亮说。最终,他从一次由冬入春的旅行中获得了绘画二十四节气的灵感。泥土小人,展现循序渐进生长的过程在冬天快结束、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整个地面都还是冰冻坚硬的,溪水上面还结着厚厚的冰。但当车轮走过的地方,一小块地面可能会有略微的松动或下沉,这时熊亮会停下来去观察,原来悄悄松动的地面下已经开始有了水的流动,侧耳细听,还能听到冰雪消融、隐隐细流的声音。而这些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感受都化为了他创作中的收获。他把《二十四节气》绘本的主角设计成一个泥土小人,一个小姑娘的形象,代替读者感受二十四节气如何转换。从立春东风解冻起,泥土小人的大地外壳虽然仍很坚硬,但她的身体内部开始有一些流水声,地下开始融化,然后泥土小人开始行走。行走意味着生命的繁殖,从清明节气起,伴随着踏青出游的节俗,每个泥土小人的种子都开始发芽了,她们行走得越来越多,然后在小满节气开始初具规模......在这样的构思下,熊亮着手绘制了一系列的“二十四节气”意象。熊亮提醒到,不要孤立地去看待一个节气,“小满节气这幅作品,其实延续了从立春到小满之间,泥土小人情绪变化的过程。读者看到这幅画的时,同样是从前面的节气循序渐进地看见一个生长的过程。”他说,这是土地的一个魔法的过程,“其实很多小朋友都很敏感,他能从绘本中看出这里面是一个自然的变化过程。当你了解到这个自然变化,你就会想去真正地体验,也更珍惜自己的每一段时间。”与自然亲近起来,全然去感受节气变化“北京是一个节气感受非常鲜明的地方,到每个季节都特别精准。”在跟随节气做创作的日子里,熊亮发现自己再去看窗外的柳条,会观察到叶片上更加细微的色彩变化,从冷灰色调逐渐转向淡黄——这就是时间感的产生。有一个节气到来的夜晚让他印象深刻,“我半夜出来时,看见整个街道都在发光,并没有下雨,但所有的地方都结了一层透明的像云母一样的晶片,那景象太美了。后来查了一下日历,原来那天是霜降。”所以,节气之美不止在乡间,它一样也能在城市与街道分享,只是还需要更多发现美的眼睛。熊亮说,《二十四节气》绘本对他而言,至今还是一件很特别的作品,依旧是他的创作中最为温暖最为明亮的作品。更为特别的是,他发现在此之前,别的创作都完全是跟随自己的节奏想法在推进,而做这本书时,反而是人的状态跟随着节气在变化。“二十四节气,它是一个要全然放开的、全然接受的,全然去感受和体验的一个状态。因此要把自己的个性暂时先放一放,让自己变得与自然亲近起来,也才能体会到真正符合这个节气的自然的感受。”除此之外,他还花了很久的时间去调整“绘本的气质”,所以《二十四节气》一诞生,很多人跟熊亮说,看到了他创作生涯中的新面貌,这是他前所未有的一个巨大变化。不过,相较于大多数人愿意通过不断地重复去积累经验,熊亮在创作中更喜欢放弃经验,“我的特长是抛弃。过去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台阶,展现了一种创作的方式。但抛弃固有的养成的东西,接下来就会更加有趣。”在《二十四节气》绘本之后的五六年里,熊亮尝试了几本色彩强烈风格迥异的绘本,然后创作了他另一本非常重要的作品《和风一起散步》。同样取材自中国传统文化,从国学经典《风赋》获得灵感,有所不同的是,它的表现手法不再是传统水墨,而是通过纸张一遍一遍的拓印,来体现自然界的颜色和变化,带来不一样的画面感。这部作品摘得了2017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和风一起散步》里的主角,是一位叫做“小木客”的小精灵,生活在大自然树林中。熊亮说,他的形象就长得很像《二十四节气》里面的泥土小姑娘,故事内容也一样探讨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又在最近这四年里,他潜心绘制了全新的《游侠小木客》系列共六本陆续面世,同样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文化,不过以更加现代感的国风手绘塑造的精灵“小木客”的形象,还住到了传说中的桃花源里,也出现了更多和小精灵发生碰撞的角色人物。熊亮感慨,好像不知不觉中,《二十四节气》绘本变成了一部三四万字的长篇小说,从曾经的一个泥土小人,变成了绘本中几百上千的人物,发展出更多不同的故事来。比如《游侠小木客》是从《桃花源记》《太平广记》《庄子》《九歌》中等典故中获得灵感,讲述了一群生活在桃花源的森林里的精灵族群,“它其实就是一个多元聚集区,面对误入此地充满好奇心的人类小女孩,大家在一起彼此学习如何接纳和理解,当产生问题又是如何解决问题。他们真正要获得和平或者共处的方式,应该是共同珍惜他们所居住的山谷,所以最后他们团结了百兽精灵们一起守护桃花源。”熊亮说。有趣的想法,可以让中国绘本走得更远作为中国唯一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作品被翻译和在海外获奖最多的中国绘本代表作者,熊亮的绘本,也成为向海外小读者传播中国文化的读物。2019年,受法国政府基金会邀请,熊亮在法国南部的盖亚克美术馆和自然博物馆举办“水墨花朵”系列原作个展,《二十四节气》系列画作在这里展出。策展人是一位钢琴家,参观者中也有不少当地的音乐人。他惊喜地发现,很多参观者可以从笔墨中感觉到某种与音乐旋律相通的律动感。更早之前,还有一次在德国交流时,一位他非常喜欢的德国作家看到《二十四节气》绘本时对他说:“中国的传统在你身上活着。”这令他很欣慰,虽然是用传统的水墨去表现同样传统的节气概念,但观众能从毛笔与水墨的灵活生动中,感受到画作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和自然在一起时的完全投入与轻松感。这些国际交流的经验,让熊亮自信,“中国的传统艺术,对我们自己和全世界都是有丰富的启发。”同时,他也在与国际艺术家的交流中领悟到:“真正的交流不是刻意地去呈现给别人看我们的文化是什么样子,而是互相之间都能得到启发,得到更多的自由和学习新的改变。”最近,他还有一本新书《小小鬼》将在国外出版,书的颜色会和游乐场的色彩一样,有点魔幻古怪。书里面写的是各种各样的小孩子如何不受管束、捉弄大人的故事。尽管他们被人叫做“小鬼头”,但他们觉得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这也是熊亮的一次全新的尝试。“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被很多人看作是一个充满哲理的节气。小满者,满而不损也,小得盈满而不溢,好比人生,小满足矣。熊亮说,《二十四节气》绘本的创作经历也启发他更加珍惜与外界的接触,不会太多地在意自己的得失,或者跟别人之间的差异和比较。他也希望自己的绘本能让每个读者的生活可以更加开心和开阔一点,更加放松一点,最重要的是能带给孩子们一种幸福感。在这个小满时节,熊亮也推荐小读者可以去读读《游侠小木客》这套作品。他说那是一个发生在夏日森林里的故事,画面看起来好像就穿梭在森林里中一样,路是一直往里延伸,可以一直往前走。在插画中,小朋友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感觉,还可以在故事中去做演讲,在森林里找到自己的奖项......就像在经历一场探险,熊亮说:“我希望大家都能爱上冒险,真正地理解自然的变化。”165306602805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代玉环球网1653098340000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a23c641ff7871cd40870dbafa8b06603u5.jpg{"email":"daiyu@huanqiu.com","name":"代玉"}
【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 安绮】在故事开始前,我们先来忘记自己。“想象自己是一个泥土小人,静静躺在大地上,等待节气唤醒我们身体的感觉。”这是绘本作家熊亮在《二十四节气》绘本中写下的开篇语。在这本以中国传统文人水墨艺术画给孩子们的节气故事里,他希望指引小朋友、甚至唤起成年人能真正走进大自然中,能全然地投入地去感受节气的轮转变化。5月21日,时光走到了小满节气,环球网文化频道邀请中国绘本发展先锋之一(中国儿童文学、原创绘本作家和画家)、享誉国际的熊亮老师,与我们共同聊聊他与二十四节气的故事,也在小满时节分享绘本的趣味与启发。从神话故事里,发现人与自然永恒的主题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古人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这次小满之日恰逢周末,熊亮计划带着家人孩子一起去到乡间走走,因为“只要你走到了乡村里,就会直观地感受到小满到底是如何发生在大自然里的。比如,你一定能看见小麦,看到它是如何自然地繁茂。”让孩子们拥抱自然,也在这过程中领悟中国的文化与哲学,这样的想法一直贯穿于熊亮的绘本创作里。《二十四节气》绘本,可以说是他十年来通过画笔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起点。契机始于2012年,他参与了一个由十国艺术家共同开启的“绘本联合国”项目,每位画家要代表自己的国家写一个故事来表达他自己国家的文化,熊亮就是要代表自己的祖国,画一本中国的故事。在此之前,熊亮画了很多年的国画,也把一些古代经典传统故事画成了童话,这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古代的神话故事以及《山海经》里种种神仙精怪的传说,其实都是在讲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包括对于自然神灵的原始信仰至今还保留在四川、贵州的少数民族村落里,当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都深深启发了他的创作。“在中国文化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这一点大家都特别能够理解。但是现在,人们久居城市,却对自然的关系比较疏远,对节气的感觉并不清晰。如何才能让读者理解到自然和人的关系?”带着这样的思考,熊亮开启了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探索与表达。“节气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但很快,一个困惑也随之而来,“它是一个传统概念。但谈到传统,大家往往会觉得你只是在讲述传统。所以,我怎样能把节气跟人的体验完全相关联起来?”熊亮说,这才是他想真正克服的问题。熊亮认为,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的历法、农业、天象有很多关系,它的历史也应该是不断演变的,去阅读并拥有二十四节气的传统知识非常必要。而身为一名对周遭世界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艺术家,熊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当你真正面对自然环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可能连那些知识都不需要拥有了。这花叫什么名字?这水的名字也不需要知道,你只要跳进去玩,或者你身处于自然中,你的心情就会很放松、很愉快。爬树、下水、跑步啊,这就够了。”真正地投入自然,才是他希望在绘本中传达给孩子和所有人的。用绘本打破惯常的语言,让传统成为即时的发生“绘本其实就是要打破过去惯常的语言。”熊亮表示这并不是为了反对而打破,而是创作者脑中不应该有任何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在二十四节气的创作中,他希望让人们明白,介绍传统概念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传统不是背诵它、不是重复它。你要它在路上,重新去发展,去寻找,去把它变得更丰富。把它当成即时发生的一个创作状态,一个正在发生的生命状态。”他强调:“不是要你记住一个传统或者文化,更重要的是进入一个跟自然亲近的状态。”这或许才是二十四节气带给所有人最返璞归真的一面。“在城市中生活得越久,人们对自然界的体感就越是迟钝、甚至是无感。”熊亮看见,很多人即使身临自然之中,他的关注点还是用手机拍照来记录自然和传达当时的心情。但这不恰恰忽略了你身处自然中的那一刻真正的体会?譬如,当你专注地在大自然的树林中行走,每个毛孔里都会感受到环境的变化,甚至全身的感官都会被打开,你一定会自然抱持一些机警感,会敏锐地察觉周遭的动静。如果此刻你是在水里游泳,你的判断力或者整个感官又会不一样。“所以,我是不是可以不把二十四节气作为外在的东西而存在,而是设计内在的感受系统。”熊亮说。最终,他从一次由冬入春的旅行中获得了绘画二十四节气的灵感。泥土小人,展现循序渐进生长的过程在冬天快结束、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整个地面都还是冰冻坚硬的,溪水上面还结着厚厚的冰。但当车轮走过的地方,一小块地面可能会有略微的松动或下沉,这时熊亮会停下来去观察,原来悄悄松动的地面下已经开始有了水的流动,侧耳细听,还能听到冰雪消融、隐隐细流的声音。而这些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感受都化为了他创作中的收获。他把《二十四节气》绘本的主角设计成一个泥土小人,一个小姑娘的形象,代替读者感受二十四节气如何转换。从立春东风解冻起,泥土小人的大地外壳虽然仍很坚硬,但她的身体内部开始有一些流水声,地下开始融化,然后泥土小人开始行走。行走意味着生命的繁殖,从清明节气起,伴随着踏青出游的节俗,每个泥土小人的种子都开始发芽了,她们行走得越来越多,然后在小满节气开始初具规模......在这样的构思下,熊亮着手绘制了一系列的“二十四节气”意象。熊亮提醒到,不要孤立地去看待一个节气,“小满节气这幅作品,其实延续了从立春到小满之间,泥土小人情绪变化的过程。读者看到这幅画的时,同样是从前面的节气循序渐进地看见一个生长的过程。”他说,这是土地的一个魔法的过程,“其实很多小朋友都很敏感,他能从绘本中看出这里面是一个自然的变化过程。当你了解到这个自然变化,你就会想去真正地体验,也更珍惜自己的每一段时间。”与自然亲近起来,全然去感受节气变化“北京是一个节气感受非常鲜明的地方,到每个季节都特别精准。”在跟随节气做创作的日子里,熊亮发现自己再去看窗外的柳条,会观察到叶片上更加细微的色彩变化,从冷灰色调逐渐转向淡黄——这就是时间感的产生。有一个节气到来的夜晚让他印象深刻,“我半夜出来时,看见整个街道都在发光,并没有下雨,但所有的地方都结了一层透明的像云母一样的晶片,那景象太美了。后来查了一下日历,原来那天是霜降。”所以,节气之美不止在乡间,它一样也能在城市与街道分享,只是还需要更多发现美的眼睛。熊亮说,《二十四节气》绘本对他而言,至今还是一件很特别的作品,依旧是他的创作中最为温暖最为明亮的作品。更为特别的是,他发现在此之前,别的创作都完全是跟随自己的节奏想法在推进,而做这本书时,反而是人的状态跟随着节气在变化。“二十四节气,它是一个要全然放开的、全然接受的,全然去感受和体验的一个状态。因此要把自己的个性暂时先放一放,让自己变得与自然亲近起来,也才能体会到真正符合这个节气的自然的感受。”除此之外,他还花了很久的时间去调整“绘本的气质”,所以《二十四节气》一诞生,很多人跟熊亮说,看到了他创作生涯中的新面貌,这是他前所未有的一个巨大变化。不过,相较于大多数人愿意通过不断地重复去积累经验,熊亮在创作中更喜欢放弃经验,“我的特长是抛弃。过去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台阶,展现了一种创作的方式。但抛弃固有的养成的东西,接下来就会更加有趣。”在《二十四节气》绘本之后的五六年里,熊亮尝试了几本色彩强烈风格迥异的绘本,然后创作了他另一本非常重要的作品《和风一起散步》。同样取材自中国传统文化,从国学经典《风赋》获得灵感,有所不同的是,它的表现手法不再是传统水墨,而是通过纸张一遍一遍的拓印,来体现自然界的颜色和变化,带来不一样的画面感。这部作品摘得了2017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和风一起散步》里的主角,是一位叫做“小木客”的小精灵,生活在大自然树林中。熊亮说,他的形象就长得很像《二十四节气》里面的泥土小姑娘,故事内容也一样探讨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又在最近这四年里,他潜心绘制了全新的《游侠小木客》系列共六本陆续面世,同样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文化,不过以更加现代感的国风手绘塑造的精灵“小木客”的形象,还住到了传说中的桃花源里,也出现了更多和小精灵发生碰撞的角色人物。熊亮感慨,好像不知不觉中,《二十四节气》绘本变成了一部三四万字的长篇小说,从曾经的一个泥土小人,变成了绘本中几百上千的人物,发展出更多不同的故事来。比如《游侠小木客》是从《桃花源记》《太平广记》《庄子》《九歌》中等典故中获得灵感,讲述了一群生活在桃花源的森林里的精灵族群,“它其实就是一个多元聚集区,面对误入此地充满好奇心的人类小女孩,大家在一起彼此学习如何接纳和理解,当产生问题又是如何解决问题。他们真正要获得和平或者共处的方式,应该是共同珍惜他们所居住的山谷,所以最后他们团结了百兽精灵们一起守护桃花源。”熊亮说。有趣的想法,可以让中国绘本走得更远作为中国唯一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作品被翻译和在海外获奖最多的中国绘本代表作者,熊亮的绘本,也成为向海外小读者传播中国文化的读物。2019年,受法国政府基金会邀请,熊亮在法国南部的盖亚克美术馆和自然博物馆举办“水墨花朵”系列原作个展,《二十四节气》系列画作在这里展出。策展人是一位钢琴家,参观者中也有不少当地的音乐人。他惊喜地发现,很多参观者可以从笔墨中感觉到某种与音乐旋律相通的律动感。更早之前,还有一次在德国交流时,一位他非常喜欢的德国作家看到《二十四节气》绘本时对他说:“中国的传统在你身上活着。”这令他很欣慰,虽然是用传统的水墨去表现同样传统的节气概念,但观众能从毛笔与水墨的灵活生动中,感受到画作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和自然在一起时的完全投入与轻松感。这些国际交流的经验,让熊亮自信,“中国的传统艺术,对我们自己和全世界都是有丰富的启发。”同时,他也在与国际艺术家的交流中领悟到:“真正的交流不是刻意地去呈现给别人看我们的文化是什么样子,而是互相之间都能得到启发,得到更多的自由和学习新的改变。”最近,他还有一本新书《小小鬼》将在国外出版,书的颜色会和游乐场的色彩一样,有点魔幻古怪。书里面写的是各种各样的小孩子如何不受管束、捉弄大人的故事。尽管他们被人叫做“小鬼头”,但他们觉得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这也是熊亮的一次全新的尝试。“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被很多人看作是一个充满哲理的节气。小满者,满而不损也,小得盈满而不溢,好比人生,小满足矣。熊亮说,《二十四节气》绘本的创作经历也启发他更加珍惜与外界的接触,不会太多地在意自己的得失,或者跟别人之间的差异和比较。他也希望自己的绘本能让每个读者的生活可以更加开心和开阔一点,更加放松一点,最重要的是能带给孩子们一种幸福感。在这个小满时节,熊亮也推荐小读者可以去读读《游侠小木客》这套作品。他说那是一个发生在夏日森林里的故事,画面看起来好像就穿梭在森林里中一样,路是一直往里延伸,可以一直往前走。在插画中,小朋友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感觉,还可以在故事中去做演讲,在森林里找到自己的奖项......就像在经历一场探险,熊亮说:“我希望大家都能爱上冒险,真正地理解自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