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wEPYetxhO作者:林聿cul.huanqiu.comarticle【节气大家谈】丁霞:大暑度长夏,顺应节气饮食养生事半功倍/e3pn677q4/e7n7qip93/e7n7rlouf【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 林聿】“大暑运金气”,7月23日迎来今年的大暑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也是夏季里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表示炎热至极。大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全年最热的一个时期开始了。高温、多雨常相随而来,所以大暑既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也是湿度较大的一个节气。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生理功能都有影响,在中医养生保健里,大暑是“冬病夏治”的时期。“顺应四时节气养生,是古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一种很好的体现与实践。”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二十四节气饮食健康日志》作者丁霞做客环球网《节气大家谈》专栏,为大家带来一份大暑节气里的中医消暑养生指南。她诠释道,中医学特别强调“整体观”,中医养生里的很多内容也都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其理念内涵有两点:一方面,人与外在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人体的内部本身也是一个整体。顺应时节变化,调整我们的生活饮食习惯,例如选用药食同源的食材,有助于人体与自然界相协调,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丁霞表示:“如果我们能够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养生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冷知识:古代医书里的第五季——“长夏”众所周知,自然界存在四季的交替变化。但在中医学里,则将一年分为“五季”——从夏季里分出来一个“长夏”,从而使春、夏、长夏、秋、冬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长夏,指的就是农历的6月,大暑节气正值长夏的时间范围内,最为炎热。”丁霞表示,从中医学的角度认识四时节气的自然规律,其目的正是为了养生防病和治疗疾病。“此时人体里的阳气最旺。在这个时候固护人的阳气对于预防秋冬季节的疾病非常有作用。”丁霞告诉环球网记者,中医学理论讲究“治未病”,“冬病夏治”,因此大暑节气养生原则里,首要是防中暑,同时要“固护阳气”,而对于阳虚体质人群还要借助自然界的阳气来温补阳气、驱散阴寒,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防暑第一式,伏天喝凉茶传统中医学理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就会导致病理变化,此时称为“六邪”。其中“风、寒、湿、燥、火”都属于既可以是由外来、也可以是由人体自内生发的邪气,但唯独“暑”是仅由外来的邪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在这个时节防暑非常关键。喝凉茶,就是自古以来防暑、祛暑的良方,民间还有大暑三伏天喝“伏茶”的习俗。在广东有大暑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就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有消暑的功效。有民谚道:六月大暑吃仙草, 活如神仙不会老。丁霞建议,人们在家自制凉茶还可以多用金银花、菊花,再加上一点冰糖,十分清热解暑。此外,传统的绿豆汤,同样具有解暑的作用。预防“热射病”,吃“苦”防中暑随着气温走高,最近“热射病”一词也频频登上热搜,成为大众健康关注的焦点。丁霞解释,实际上热射病就是一种重症中暑,是因为高温天气导致个别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使人体内的热量过度聚集,从而引起的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并不是一个中医范畴的病名,但丁霞认为根据其疾病特点,可以归到中医“暑症”的范畴。对于暑症,中医的防治原则是“清泻暑热”,人们可以通过食用清热类食材进行调理。苦能清热,饮食上建议大家多食用冬瓜、苦菊、莲子、荷叶等具有清热解暑除烦、健脾开胃作用的食材,以预防中暑。西瓜靠近瓜皮的绿色部分也可以食用,比红色的瓜瓤更具祛暑价值。大暑食俗:“固护阳气”预防秋冬季节疾病中医学非常强调“治未病”,“未”就是指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在阳气最盛的大暑时节,以“固护阳气”为目的进行养生保健,对于预防秋冬疾病有很大作用。丁霞提示,所谓“固护阳气”,一方面是要固护住人们体内原有的阳气;另一方面对于阳虚体质的人来说,还要有意识的补阳气。在我国一些地方流传的大暑节气的饮食风俗就具有“固护阳气”的作用。比如,在山东鲁南地区,人们会在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因为羊肉属于热性,特别有益于固护阳气。在福建莆田,同样有在大暑节那天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饮食顺应时令节气,采用药食同源的食材,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方式。”丁霞建议,对于体质比较弱、容易耗气、出汗多的人来说,还可以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采用一些能够补气养阴、增强体质的食物或者药物。比如像西洋参,既有补气的作用,又性质甘凉,不会产生热性。还有石斛可以养阴,山药健脾益气,竹叶清热祛暑。贴“三伏贴”,“冬病夏治”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今年的7月16号——8月24号这段时间,也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一个时期。根据中医“治未病”和“冬病夏治”的说法,过去民间一直盛行贴“三伏贴”的传统,流传至今也成为当下老百姓接受程度比较高的一种中医保健方式。“‘三伏贴’历史悠久,它通过穴位贴敷等方式,可以对一些寒症——例如冬天容易发生的呼吸系统疾病、受寒或是阳虚体质导致的关节疼痛、腹泻等症状,起到调补阴阳、扶正祛邪、预防疾病的作用。”丁霞告诉环球网文化记者,贴“三伏贴”也是固护阳气的一种方式,现在很多大医院里的中医科都开展了“三伏贴”诊疗服务,有需要的老百姓可以就诊呼吸科、儿科、针灸推拿科等科室,她表示,“坚持几年下来确实能够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夜卧早起”忌贪凉,平衡阴阳与寒热中医除了强调“整体观”,还讲求“平衡观”。“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的饮食、作息、运动等都要顺应四时节律与气候的变化和特点,调整自己的各种生活,这样就能够起到养生防病的作用。”丁霞道。中医的“平衡”理念中所讲求的包括阴阳平衡,其中譬如古人在夏天的这三个月里会遵循“夜卧早起”的作息,意思是晚睡早起。晚睡时间为9点至11点,早起时间在5点至7点。寒热平衡也是阴阳平衡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体现。天气非常热的时候,人们不要在室外阳光直晒的地方待太久。与此同时,在普遍使用空调的现代生活里,也要注意室内外的温差不要过大。“如果外面天很热,室内却很凉,也容易导致寒热不平衡,造成人体温度调节能力的失衡。”丁霞特别提示,晚上睡觉时人的血液循环会减慢,室内温度太低会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睡觉时开空调要调整到睡眠模式,同时注意要遮盖腹部,防止受寒。大暑节气美食推荐:“苦瓜菊花粥”“脾胃是后天之本,对一个人的消化功能和整体的正气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多地吃冷饮、喝冰饮料,甚至过度地吃冰镇西瓜都会伤及脾胃阳气。”丁霞期望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医学里的“整体观”、“阴阳平衡”等理念智慧,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走出夏季生活习惯里的误区。在这个大暑节气里,丁霞也为大家分享一道美食:“苦瓜菊花粥”。做法很简单:首先把苦瓜洗净去瓤去籽,切小块备用。然后把粳米及菊花洗净后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后武火煮至水沸,将苦瓜及冰糖放入锅中,改用文火煮至米开花即可。尤其因为加入一点冰糖,可以让这道菜的口感更好,具有清利暑热,解毒除烦的功效。“节气与饮食的关系非常密切。”丁霞表示,中医强调吃当季的食物,尽管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提升,人们可以吃到很多反季的食物,但无论如何,饮食顺应时令,把我们的一日三餐与四季变化相统一,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方式。(完)165853912255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代玉环球网1658539122557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06fc3dcb3bd9d9ce2882eaa6fc4fc465u1.png{"email":"daiyu@huanqiu.com","name":"代玉"}
【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 林聿】“大暑运金气”,7月23日迎来今年的大暑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也是夏季里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表示炎热至极。大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全年最热的一个时期开始了。高温、多雨常相随而来,所以大暑既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也是湿度较大的一个节气。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生理功能都有影响,在中医养生保健里,大暑是“冬病夏治”的时期。“顺应四时节气养生,是古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一种很好的体现与实践。”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二十四节气饮食健康日志》作者丁霞做客环球网《节气大家谈》专栏,为大家带来一份大暑节气里的中医消暑养生指南。她诠释道,中医学特别强调“整体观”,中医养生里的很多内容也都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其理念内涵有两点:一方面,人与外在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人体的内部本身也是一个整体。顺应时节变化,调整我们的生活饮食习惯,例如选用药食同源的食材,有助于人体与自然界相协调,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丁霞表示:“如果我们能够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养生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冷知识:古代医书里的第五季——“长夏”众所周知,自然界存在四季的交替变化。但在中医学里,则将一年分为“五季”——从夏季里分出来一个“长夏”,从而使春、夏、长夏、秋、冬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长夏,指的就是农历的6月,大暑节气正值长夏的时间范围内,最为炎热。”丁霞表示,从中医学的角度认识四时节气的自然规律,其目的正是为了养生防病和治疗疾病。“此时人体里的阳气最旺。在这个时候固护人的阳气对于预防秋冬季节的疾病非常有作用。”丁霞告诉环球网记者,中医学理论讲究“治未病”,“冬病夏治”,因此大暑节气养生原则里,首要是防中暑,同时要“固护阳气”,而对于阳虚体质人群还要借助自然界的阳气来温补阳气、驱散阴寒,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防暑第一式,伏天喝凉茶传统中医学理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就会导致病理变化,此时称为“六邪”。其中“风、寒、湿、燥、火”都属于既可以是由外来、也可以是由人体自内生发的邪气,但唯独“暑”是仅由外来的邪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在这个时节防暑非常关键。喝凉茶,就是自古以来防暑、祛暑的良方,民间还有大暑三伏天喝“伏茶”的习俗。在广东有大暑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就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有消暑的功效。有民谚道:六月大暑吃仙草, 活如神仙不会老。丁霞建议,人们在家自制凉茶还可以多用金银花、菊花,再加上一点冰糖,十分清热解暑。此外,传统的绿豆汤,同样具有解暑的作用。预防“热射病”,吃“苦”防中暑随着气温走高,最近“热射病”一词也频频登上热搜,成为大众健康关注的焦点。丁霞解释,实际上热射病就是一种重症中暑,是因为高温天气导致个别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使人体内的热量过度聚集,从而引起的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并不是一个中医范畴的病名,但丁霞认为根据其疾病特点,可以归到中医“暑症”的范畴。对于暑症,中医的防治原则是“清泻暑热”,人们可以通过食用清热类食材进行调理。苦能清热,饮食上建议大家多食用冬瓜、苦菊、莲子、荷叶等具有清热解暑除烦、健脾开胃作用的食材,以预防中暑。西瓜靠近瓜皮的绿色部分也可以食用,比红色的瓜瓤更具祛暑价值。大暑食俗:“固护阳气”预防秋冬季节疾病中医学非常强调“治未病”,“未”就是指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在阳气最盛的大暑时节,以“固护阳气”为目的进行养生保健,对于预防秋冬疾病有很大作用。丁霞提示,所谓“固护阳气”,一方面是要固护住人们体内原有的阳气;另一方面对于阳虚体质的人来说,还要有意识的补阳气。在我国一些地方流传的大暑节气的饮食风俗就具有“固护阳气”的作用。比如,在山东鲁南地区,人们会在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因为羊肉属于热性,特别有益于固护阳气。在福建莆田,同样有在大暑节那天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饮食顺应时令节气,采用药食同源的食材,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方式。”丁霞建议,对于体质比较弱、容易耗气、出汗多的人来说,还可以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采用一些能够补气养阴、增强体质的食物或者药物。比如像西洋参,既有补气的作用,又性质甘凉,不会产生热性。还有石斛可以养阴,山药健脾益气,竹叶清热祛暑。贴“三伏贴”,“冬病夏治”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今年的7月16号——8月24号这段时间,也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一个时期。根据中医“治未病”和“冬病夏治”的说法,过去民间一直盛行贴“三伏贴”的传统,流传至今也成为当下老百姓接受程度比较高的一种中医保健方式。“‘三伏贴’历史悠久,它通过穴位贴敷等方式,可以对一些寒症——例如冬天容易发生的呼吸系统疾病、受寒或是阳虚体质导致的关节疼痛、腹泻等症状,起到调补阴阳、扶正祛邪、预防疾病的作用。”丁霞告诉环球网文化记者,贴“三伏贴”也是固护阳气的一种方式,现在很多大医院里的中医科都开展了“三伏贴”诊疗服务,有需要的老百姓可以就诊呼吸科、儿科、针灸推拿科等科室,她表示,“坚持几年下来确实能够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夜卧早起”忌贪凉,平衡阴阳与寒热中医除了强调“整体观”,还讲求“平衡观”。“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的饮食、作息、运动等都要顺应四时节律与气候的变化和特点,调整自己的各种生活,这样就能够起到养生防病的作用。”丁霞道。中医的“平衡”理念中所讲求的包括阴阳平衡,其中譬如古人在夏天的这三个月里会遵循“夜卧早起”的作息,意思是晚睡早起。晚睡时间为9点至11点,早起时间在5点至7点。寒热平衡也是阴阳平衡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体现。天气非常热的时候,人们不要在室外阳光直晒的地方待太久。与此同时,在普遍使用空调的现代生活里,也要注意室内外的温差不要过大。“如果外面天很热,室内却很凉,也容易导致寒热不平衡,造成人体温度调节能力的失衡。”丁霞特别提示,晚上睡觉时人的血液循环会减慢,室内温度太低会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睡觉时开空调要调整到睡眠模式,同时注意要遮盖腹部,防止受寒。大暑节气美食推荐:“苦瓜菊花粥”“脾胃是后天之本,对一个人的消化功能和整体的正气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多地吃冷饮、喝冰饮料,甚至过度地吃冰镇西瓜都会伤及脾胃阳气。”丁霞期望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医学里的“整体观”、“阴阳平衡”等理念智慧,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走出夏季生活习惯里的误区。在这个大暑节气里,丁霞也为大家分享一道美食:“苦瓜菊花粥”。做法很简单:首先把苦瓜洗净去瓤去籽,切小块备用。然后把粳米及菊花洗净后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后武火煮至水沸,将苦瓜及冰糖放入锅中,改用文火煮至米开花即可。尤其因为加入一点冰糖,可以让这道菜的口感更好,具有清利暑热,解毒除烦的功效。“节气与饮食的关系非常密切。”丁霞表示,中医强调吃当季的食物,尽管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提升,人们可以吃到很多反季的食物,但无论如何,饮食顺应时令,把我们的一日三餐与四季变化相统一,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