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N3E3tdt4i cul.huanqiu.comarticle【节气大家谈】余世存:立冬宜俭约,在节气年轮中传递温暖问候/e3pn677q4/e7n7qip93/e7n7rlouf【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 林聿】2022年11月7日进入立冬节气,这意味着自立秋以来的天气到了立冬之日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冬天正式来临。作为传统四时八节之一,立冬自古备受重视。在畅销书《时间之书》的作者、文化学者余世存看来,我们所经历的外在的每一种时间,都有它的人文含义,节气是更具代表性的时间节点。立冬到来,对古人而言是即将面临冬季物资匮乏的时间,他们是如何回应大自然发出的考验?我们能从古人的立冬智慧里获得哪些人生启示?余世存在《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的书写中,提供了一种以中国易经六十四卦解读二十四节气生活与人生时间的新鲜视角,他在聚焦当代人的立冬时空中,还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设立在11月11日的“光棍节”、11月21日的“世界问候日”都处于立冬期间。这些或由网络社交兴起、或由国际社会发起的现代人文节日,一方面应和着自然节令严冬里人们对于情感对于物资的需求,有的甚至广泛地影响到了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另外一方面,它们的节日意义竟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易经卦象卦辞中所蕴含的人生指示不谋而合。“节气是活着的,它的内涵还在拓展,不断有年轻人加入了自己的创造。”在本期环球网《美好节气大家谈》专访中,余世存先生带来了他最近两年对于时间文化再度思考后首次独家披露的全新观点,也带领我们一探易经中的立冬景象:尽管天气变冷了,但我们人心向暖,年轻的朋友能不能做“冬日之阳”,给予别人一个温暖的机会?这是了不起的,这也是在立冬节气里大自然给予所有人的一个思考。节气的年轮,丰富人的身心“六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秋季作物已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立冬节气,来自日光照耀的能量越来越少,在中国大陆很多地方都愈加寒冷。古人遵循大自然的启示,万物收藏,规避寒冷,往往在立冬时节储备好过冬的粮食和取暖的柴火。在现代,很多城市的供暖时间也基本处于立冬期间,宅家围炉美食过冬,也是时下流行的生活乐趣。“每两个节气是大自然对人的感官系统所进行的一种拓展训练。”这是余世存最近两年对于时间文化的再度思考后首次披露全新观点。他认为人类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觉会跟随节气的流转,分别在春夏和秋冬各有两次循环体验,“这是24个节气在一年之中对‘六感’的两轮检验,同时也是年复一年的检验。”在余世存的研究里,立冬、小雪两个节气是在下半年秋冬季节的轮回当中拓展味觉的时机。他诠释,就像经历霜打的萝卜、白菜更好吃一样,这时的自然世界能够天然地让人类的食材变得更加美味。待到大雪、冬至,就是锻炼人们身体的时刻,也在降雪中引发身体的触感。小寒、大寒,则在严酷环境中考验人的意志力。立春之时,风向变了,北风不再,东风吹来,古人常称之为春风。尽管此时我国的黄河流域看上去还是灰蒙蒙的一片,却有诗人写出了“东风吹水绿参差”这样的名句。这不是诗人的视觉出了错,而是大自然令他触景生情,看到了春风里的绿意生机。“雨水过了到惊蛰。惊蛰,顾名思义,它是训练我们的耳朵,让我们听到这个世界的召唤。我曾经以为能吃到新鲜蔬菜的清明和谷雨是拓展味觉的时节,后来才发现,当我们喝龙井茶、喝明前茶和雨前茶总要先要闻一闻茶香,原来是在拓展嗅觉的敏锐度。到了立夏、小满,瓜果开始上市了,那才是真正大饱口福的时候......”余世存动情地讲述,就像我们尝过的味道,过几年再次品尝时,会品出一种特别的记忆感、或曾经历过的感觉,这其实也时节气时间给予我们的一种年轮感。立冬回归自我,也创造与外界交流机会“立冬之际,太阳南移,阴阳相背,在中国古人看来就是天和地难以交流。”余世存认为,立冬时空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所对应的是“否卦”,其“象辞”正是“天地不交”“万物不通”,当天地不能互相感应、万物就不能亨通发展。这恰如现在“光棍节”的日期“11.11”所显示的四个单独而立的数字1,它们之间互不依靠也不勾连,仿佛象征落单的人,体现了此时个体生命的一种独立感。立冬期间,由于天气寒冷不宜长久外出,人和人之间也往往处于一个相互隔绝的状态。然而聪明的人们也意识到,总是待在家里瑟瑟发抖可不是应对寒冷的好办法,反而跺跺脚、动一动、出门走走才能让身体暖和、抵抗力更强。因此在天地不交的状况下,也反过来促使了人们积极寻求打破一切闭塞的办法。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立冬是清闲时节,人们有时间串门或扎堆联谊,积极地生活。城市里的年轻男女发起了“光棍节”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主动与外界交往交流的机会。所以余世存眼中的立冬节气也很趣,它让我们既充分地个体化又充分地社会化,“一方面是‘天地不交’,大自然、天与地要我们回归生命个体的状态。另一方面人们又特别愿意去跟别人去打交道。”以“俭德避难”,检视当下的生活与消费否卦所显示出的是一个艰难时空。缺少阳光的日子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好在人们总是心怀希望,因为否极泰来,于是卦辞对人提出行动指导“君子以俭德避难”,其中“俭,约也。”,有节省的含义,也意味着自我约束,不放纵。“立冬期间,对所有人都是一个考验时刻。君子应该朴素一点,淡定一点,不招摇、也不要露财。”据余世存研究,立冬节气所对应的还有“豫卦”。按照古人的说法,豫卦的意象是“门闩”,比喻应把自家的门从里扣好,不要让小人进来。对于古人来说是强调在立冬之时要看管好家里过冬的粮食和物资,别教游手好闲的人顺手牵羊了。这种避免财物失窃的“避难”启示对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同样重要,余世存提醒农民工朋友在冬季返乡的旅途上尽量减少大包小包,要注意防盗。而对于都市大众而言,在立冬期间检视你的消费冲动,既是一种“俭德”的要求,也是一条“避难”的提示。“八零后的一代创造了一些现代立冬期间的人文节日和新的生活方式,其实非常好。但我们也要同时警惕现代文明的消费模式。”余世存看来,当下的消费模式很容易把人拉到一个无止境的消费与消费升级当中去,他最担忧的是“很多人不知道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在于跟天地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单纯通过消费与外界或时间建立联系。”在时下火热的元宇宙概念中,很多开发者就预设了一种年轻一代生活在异次元中吃喝玩乐、只顾消费的生活形态。“事实上这种被消费模式裹挟生活方式,是把人生命中的很多形态过早的透支掉了。”余世存提醒到,“立冬让我们回归到个人状态,返璞归真。你不要去看别人是不是在联谊、是不是在‘买买买’,而应该问问自己真的需要吗?”立冬节“拜冬”,传递一个温暖的问候立冬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抚恤孤寡之制。这一天要贺冬,亦称“拜冬”。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节气不单是让人们过一个形式而已。它在我们内心一定有很深刻的内容。”余世存表示,节气时间在唤醒我们回归个体生命状态的同时,中国人还讲求个人的正心诚意和家国天下的观念。他告诉环球网文化记者,在“君子以俭德避难”之后,还有一句“君子自昭明德”,它出自于晋卦。立冬之后天气变得寒冷了,当缺乏外界提供的资源时,考验的就是每个人平时的积累。一个自足能力很强的人,往往能更为从容地应对外界危机。与此同时,实际上现代人都是依靠别人提供资源来保证自己的生活,而当人人都需要靠外力才能过冬的时候,你能不能给予大家一个温暖的机会?如同在立夏、夏至,人们不会只考虑自己怎么避暑,还要关心在高温下作业的工人。所以在立冬节气,邻里见面总会互相问候一声“您家的暖气烧得旺不旺?”于寒冷中营造了这样一个互相关爱的氛围 。“世界问候日”的节日活动与意义仿佛也如出一辙,是在冬天鼓励全世界所有人传递友爱。所以立冬节气,它一方面要求我们回归到个人状态,一方面也要求人们充分的社会化、世界化。“年轻人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其实也要有一种平衡,要关心你的周围世界。”余世存说,他特别喜欢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词“冬日之阳”——我们都愿意亲近冬日之阳,因为它带给我们光明、温暖。我们都不想要夏日之阳,因为盛夏骄阳的暴晒太严酷。所以年轻的朋友能不能做“冬日之阳”?如果能做到,这很了不起。这也是在立冬节气,大自然给予所有人的的一个思考和启示。新时代的节气创造有无限想象力在最近两年的生活中,余世存想要为自己当时两岁的儿子讲节气,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又重新写了一本节气书。与之前深度思考的文字叙述不同,这份手稿里他用父子情景对话的方式,写了一百多个情景单元,为孩子讲述每个节气的物候、习俗、味道、养生。如今这本书在完成插图绘制工作后也将集结出版,名为《给孩子的时间之书》。他表示自己一度还对此书寄望了极大野心,希望它能被改编成类似英国“小猪佩奇”、日本“奥特曼”那样的动漫IP,期望尝试一些新的方式来更好地推动节气文化的广泛传播。“节气是传统性的,但它还在往前发展。”他感触特别深,六七年前写作《时间之书》时,很多人连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都说不全。而今大家对节气文化是越来越熟悉,并且都加入了自己的创造。“节气文化需要更多人参与,特别是年轻人还在加入,还在补充,还在创造新的节气文化。我也相信中国的年轻人会在节气上边做得更精彩。因为说到底,节气就是年轻人口中所说的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余世存认为,节气IP创新应该有更现代的展示,不仅仅是讲述农业和民俗的知识,还可以做得更有趣一些。比如古人自然是依照节气饮食,而今天就有京城的餐厅会按每个节令汇聚来自全世界的当季食材,与中国本土的食俗、食材相结合,设计出了中西合璧的二十四节气宴,“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新时代的节气创造。”“节气,更有太多的内容可以运作,它也可以影响我们的建筑。”余世存兴致勃勃地讲述,他期待有机会号召建筑师们去实现“24栋节气房子”的创想。因为每一个节气的日出角度和日落的角度都不一样。他考证,如果24个节气的日影投射在一个平面里,就可以形成一个太极图。那么,就像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只在冬至日里出现“金光穿洞”的奇观,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种节气时间里“天地人”的关系在建筑里面做些有意思的创意。他强调节气的魅力就是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唤醒时间节奏,更好地认识世界“中国的古人很容易理解人与天地、时间的关系。”余世存提倡,通过节气文化,通过时间之术,去唤起人们内心中的那种时间感、时间节奏。与此同时他还认为,节气文化不仅可以与易经、与中国哲学中的各个系统相结合,它更会成为我们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个很好的线索。西方文明偏重于空间,二十四节气则偏重于时间。我们更注重变化,注重伴随时间的万物迁移。比如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说,老北京人讲究十天半个月就要加减衣服。但欧洲人可能一件夹克衫就能从春风穿到秋风,所以他们没有像中国人这么丰富的时间感。但西方人的空间感更强,说明不同文明各有侧重的方面。余世存认为,在现代世界通过弘扬我们的节气文化,有可能会让两种文明形态彼此学习,彼此校正自己。恰如他说:“西方人的思维像一根抛物线,有去无回,而中国人我们讲‘有往有返’,就像节气的循环往复,每个年节里中国人的聚散团圆,这种观念是不是对西方人也会有所触动?所以我觉得节气文化在未来会有突破性的大发展。”(完)166778636748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代玉环球网1667786367484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1d0be3cfd5ab6edc164804feb6eec17eu5.jpg{"email":"daiyu@huanqiu.com","name":"代玉"}
【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 林聿】2022年11月7日进入立冬节气,这意味着自立秋以来的天气到了立冬之日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冬天正式来临。作为传统四时八节之一,立冬自古备受重视。在畅销书《时间之书》的作者、文化学者余世存看来,我们所经历的外在的每一种时间,都有它的人文含义,节气是更具代表性的时间节点。立冬到来,对古人而言是即将面临冬季物资匮乏的时间,他们是如何回应大自然发出的考验?我们能从古人的立冬智慧里获得哪些人生启示?余世存在《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的书写中,提供了一种以中国易经六十四卦解读二十四节气生活与人生时间的新鲜视角,他在聚焦当代人的立冬时空中,还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设立在11月11日的“光棍节”、11月21日的“世界问候日”都处于立冬期间。这些或由网络社交兴起、或由国际社会发起的现代人文节日,一方面应和着自然节令严冬里人们对于情感对于物资的需求,有的甚至广泛地影响到了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另外一方面,它们的节日意义竟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易经卦象卦辞中所蕴含的人生指示不谋而合。“节气是活着的,它的内涵还在拓展,不断有年轻人加入了自己的创造。”在本期环球网《美好节气大家谈》专访中,余世存先生带来了他最近两年对于时间文化再度思考后首次独家披露的全新观点,也带领我们一探易经中的立冬景象:尽管天气变冷了,但我们人心向暖,年轻的朋友能不能做“冬日之阳”,给予别人一个温暖的机会?这是了不起的,这也是在立冬节气里大自然给予所有人的一个思考。节气的年轮,丰富人的身心“六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秋季作物已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立冬节气,来自日光照耀的能量越来越少,在中国大陆很多地方都愈加寒冷。古人遵循大自然的启示,万物收藏,规避寒冷,往往在立冬时节储备好过冬的粮食和取暖的柴火。在现代,很多城市的供暖时间也基本处于立冬期间,宅家围炉美食过冬,也是时下流行的生活乐趣。“每两个节气是大自然对人的感官系统所进行的一种拓展训练。”这是余世存最近两年对于时间文化的再度思考后首次披露全新观点。他认为人类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觉会跟随节气的流转,分别在春夏和秋冬各有两次循环体验,“这是24个节气在一年之中对‘六感’的两轮检验,同时也是年复一年的检验。”在余世存的研究里,立冬、小雪两个节气是在下半年秋冬季节的轮回当中拓展味觉的时机。他诠释,就像经历霜打的萝卜、白菜更好吃一样,这时的自然世界能够天然地让人类的食材变得更加美味。待到大雪、冬至,就是锻炼人们身体的时刻,也在降雪中引发身体的触感。小寒、大寒,则在严酷环境中考验人的意志力。立春之时,风向变了,北风不再,东风吹来,古人常称之为春风。尽管此时我国的黄河流域看上去还是灰蒙蒙的一片,却有诗人写出了“东风吹水绿参差”这样的名句。这不是诗人的视觉出了错,而是大自然令他触景生情,看到了春风里的绿意生机。“雨水过了到惊蛰。惊蛰,顾名思义,它是训练我们的耳朵,让我们听到这个世界的召唤。我曾经以为能吃到新鲜蔬菜的清明和谷雨是拓展味觉的时节,后来才发现,当我们喝龙井茶、喝明前茶和雨前茶总要先要闻一闻茶香,原来是在拓展嗅觉的敏锐度。到了立夏、小满,瓜果开始上市了,那才是真正大饱口福的时候......”余世存动情地讲述,就像我们尝过的味道,过几年再次品尝时,会品出一种特别的记忆感、或曾经历过的感觉,这其实也时节气时间给予我们的一种年轮感。立冬回归自我,也创造与外界交流机会“立冬之际,太阳南移,阴阳相背,在中国古人看来就是天和地难以交流。”余世存认为,立冬时空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所对应的是“否卦”,其“象辞”正是“天地不交”“万物不通”,当天地不能互相感应、万物就不能亨通发展。这恰如现在“光棍节”的日期“11.11”所显示的四个单独而立的数字1,它们之间互不依靠也不勾连,仿佛象征落单的人,体现了此时个体生命的一种独立感。立冬期间,由于天气寒冷不宜长久外出,人和人之间也往往处于一个相互隔绝的状态。然而聪明的人们也意识到,总是待在家里瑟瑟发抖可不是应对寒冷的好办法,反而跺跺脚、动一动、出门走走才能让身体暖和、抵抗力更强。因此在天地不交的状况下,也反过来促使了人们积极寻求打破一切闭塞的办法。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立冬是清闲时节,人们有时间串门或扎堆联谊,积极地生活。城市里的年轻男女发起了“光棍节”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主动与外界交往交流的机会。所以余世存眼中的立冬节气也很趣,它让我们既充分地个体化又充分地社会化,“一方面是‘天地不交’,大自然、天与地要我们回归生命个体的状态。另一方面人们又特别愿意去跟别人去打交道。”以“俭德避难”,检视当下的生活与消费否卦所显示出的是一个艰难时空。缺少阳光的日子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好在人们总是心怀希望,因为否极泰来,于是卦辞对人提出行动指导“君子以俭德避难”,其中“俭,约也。”,有节省的含义,也意味着自我约束,不放纵。“立冬期间,对所有人都是一个考验时刻。君子应该朴素一点,淡定一点,不招摇、也不要露财。”据余世存研究,立冬节气所对应的还有“豫卦”。按照古人的说法,豫卦的意象是“门闩”,比喻应把自家的门从里扣好,不要让小人进来。对于古人来说是强调在立冬之时要看管好家里过冬的粮食和物资,别教游手好闲的人顺手牵羊了。这种避免财物失窃的“避难”启示对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同样重要,余世存提醒农民工朋友在冬季返乡的旅途上尽量减少大包小包,要注意防盗。而对于都市大众而言,在立冬期间检视你的消费冲动,既是一种“俭德”的要求,也是一条“避难”的提示。“八零后的一代创造了一些现代立冬期间的人文节日和新的生活方式,其实非常好。但我们也要同时警惕现代文明的消费模式。”余世存看来,当下的消费模式很容易把人拉到一个无止境的消费与消费升级当中去,他最担忧的是“很多人不知道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在于跟天地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单纯通过消费与外界或时间建立联系。”在时下火热的元宇宙概念中,很多开发者就预设了一种年轻一代生活在异次元中吃喝玩乐、只顾消费的生活形态。“事实上这种被消费模式裹挟生活方式,是把人生命中的很多形态过早的透支掉了。”余世存提醒到,“立冬让我们回归到个人状态,返璞归真。你不要去看别人是不是在联谊、是不是在‘买买买’,而应该问问自己真的需要吗?”立冬节“拜冬”,传递一个温暖的问候立冬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抚恤孤寡之制。这一天要贺冬,亦称“拜冬”。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节气不单是让人们过一个形式而已。它在我们内心一定有很深刻的内容。”余世存表示,节气时间在唤醒我们回归个体生命状态的同时,中国人还讲求个人的正心诚意和家国天下的观念。他告诉环球网文化记者,在“君子以俭德避难”之后,还有一句“君子自昭明德”,它出自于晋卦。立冬之后天气变得寒冷了,当缺乏外界提供的资源时,考验的就是每个人平时的积累。一个自足能力很强的人,往往能更为从容地应对外界危机。与此同时,实际上现代人都是依靠别人提供资源来保证自己的生活,而当人人都需要靠外力才能过冬的时候,你能不能给予大家一个温暖的机会?如同在立夏、夏至,人们不会只考虑自己怎么避暑,还要关心在高温下作业的工人。所以在立冬节气,邻里见面总会互相问候一声“您家的暖气烧得旺不旺?”于寒冷中营造了这样一个互相关爱的氛围 。“世界问候日”的节日活动与意义仿佛也如出一辙,是在冬天鼓励全世界所有人传递友爱。所以立冬节气,它一方面要求我们回归到个人状态,一方面也要求人们充分的社会化、世界化。“年轻人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其实也要有一种平衡,要关心你的周围世界。”余世存说,他特别喜欢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词“冬日之阳”——我们都愿意亲近冬日之阳,因为它带给我们光明、温暖。我们都不想要夏日之阳,因为盛夏骄阳的暴晒太严酷。所以年轻的朋友能不能做“冬日之阳”?如果能做到,这很了不起。这也是在立冬节气,大自然给予所有人的的一个思考和启示。新时代的节气创造有无限想象力在最近两年的生活中,余世存想要为自己当时两岁的儿子讲节气,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又重新写了一本节气书。与之前深度思考的文字叙述不同,这份手稿里他用父子情景对话的方式,写了一百多个情景单元,为孩子讲述每个节气的物候、习俗、味道、养生。如今这本书在完成插图绘制工作后也将集结出版,名为《给孩子的时间之书》。他表示自己一度还对此书寄望了极大野心,希望它能被改编成类似英国“小猪佩奇”、日本“奥特曼”那样的动漫IP,期望尝试一些新的方式来更好地推动节气文化的广泛传播。“节气是传统性的,但它还在往前发展。”他感触特别深,六七年前写作《时间之书》时,很多人连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都说不全。而今大家对节气文化是越来越熟悉,并且都加入了自己的创造。“节气文化需要更多人参与,特别是年轻人还在加入,还在补充,还在创造新的节气文化。我也相信中国的年轻人会在节气上边做得更精彩。因为说到底,节气就是年轻人口中所说的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余世存认为,节气IP创新应该有更现代的展示,不仅仅是讲述农业和民俗的知识,还可以做得更有趣一些。比如古人自然是依照节气饮食,而今天就有京城的餐厅会按每个节令汇聚来自全世界的当季食材,与中国本土的食俗、食材相结合,设计出了中西合璧的二十四节气宴,“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新时代的节气创造。”“节气,更有太多的内容可以运作,它也可以影响我们的建筑。”余世存兴致勃勃地讲述,他期待有机会号召建筑师们去实现“24栋节气房子”的创想。因为每一个节气的日出角度和日落的角度都不一样。他考证,如果24个节气的日影投射在一个平面里,就可以形成一个太极图。那么,就像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只在冬至日里出现“金光穿洞”的奇观,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种节气时间里“天地人”的关系在建筑里面做些有意思的创意。他强调节气的魅力就是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唤醒时间节奏,更好地认识世界“中国的古人很容易理解人与天地、时间的关系。”余世存提倡,通过节气文化,通过时间之术,去唤起人们内心中的那种时间感、时间节奏。与此同时他还认为,节气文化不仅可以与易经、与中国哲学中的各个系统相结合,它更会成为我们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个很好的线索。西方文明偏重于空间,二十四节气则偏重于时间。我们更注重变化,注重伴随时间的万物迁移。比如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说,老北京人讲究十天半个月就要加减衣服。但欧洲人可能一件夹克衫就能从春风穿到秋风,所以他们没有像中国人这么丰富的时间感。但西方人的空间感更强,说明不同文明各有侧重的方面。余世存认为,在现代世界通过弘扬我们的节气文化,有可能会让两种文明形态彼此学习,彼此校正自己。恰如他说:“西方人的思维像一根抛物线,有去无回,而中国人我们讲‘有往有返’,就像节气的循环往复,每个年节里中国人的聚散团圆,这种观念是不是对西方人也会有所触动?所以我觉得节气文化在未来会有突破性的大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