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YtGmwgCHN cul.huanqiu.comarticle【节气大家谈】黄旭涛:小雪知“食”节,享受文艺又治愈的“猫冬”季/e3pn677q4/e7n7qip93/e7n7rlouf【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林聿 实习记者/郑雪儿】“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11月22日,迎来小雪节气。在冬藏的闲暇时分,三五好友围炉而坐,举杯小酌冬酿酒,生活便平添了一番治愈的滋味。作为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的来临意味着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全国气温持续走低,降水量渐增。正如古代典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记载:“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此后,我国北方地区的气温逐渐降至零度以下,迎来“北风吹、雪花飘”的封冻时节,南方也进入初冬。长冬漫漫,何以解忧?民间文艺成为打开冬季的特别方式。人们通过集体性的娱乐活动创造生机与欢乐,为漫长孤寂的冬日增添情趣。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黄旭涛作客本期环球网《美好节气大家谈》专栏,娓娓道来小雪节气的民俗美食,揭秘农闲时光中的民间文艺,也分享“二十四节气带生活回归自然”的深刻感悟。“食”在小雪,大江南北舌尖上的冬储风味“小雪的节气习俗主要体现在饮食方面。”在黄旭涛看来,大江南北不同的食物味道呈现出小雪节气食俗的地方多样性。由于气温逐渐降低,天气愈加干燥,小雪前后非常适合加工腊肉、腌制蔬菜,为过冬、过年做食材的储备。她一一细数全国各地民众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方法腌制的各类食物,如,腌咸菜、渍酸菜、熏腊肉、晒鱼干、酿新酒等,有些地区和民族还形成吃糍粑、吃刨汤的饮食习俗。”酿小雪酒《诗经·七月》中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小雪节气,迎来酿酒时节。酿酒对温度和水质的要求极高,小雪时节,气温降低,可以有效抑制杂菌的繁殖,水质也甘冽清澈,为酿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黄旭涛讲述,“小雪前后,当年收获的粮食为酿酒提供了原料,同时,冬春之际的年节庆贺、祭祀活动也需要酒,这个时间人们就用新收的粮食酿酒。酒储存到第二年春天饮用,色味清冽,味道醇香,饮之回味无穷。”“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小雪之后,天气渐寒,牛羊经过夏季的成长和秋季的长膘,正是最肥美的时候,家禽家畜此时也膘肥体壮,民间有屠宰牲畜加工腊肉以备过冬过年的习俗。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腊肉的习俗,尤其是南方地区的民众,他们对腊味情有独钟。北方的甘肃和陕西也在冬春之际加工腊肉,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了留下过年吃的鲜肉外,其余的都做成腊肉。腊肉是很多地方冬春之季的重要食材,也是春节大餐中不可缺席的美味佳肴,更是年节走亲访友时的上好礼品。“小雪腌菜”小雪节气很多地区开始腌制过冬的蔬菜。以前,冬季没有丰富的蔬菜供应,各地特别是北方就形成蔬菜收获的季节腌制蔬菜以备过冬和过年食用的习俗,人们纷纷渍酸菜、腌咸菜、制酱菜。腌制方法和选用食材的不同使腌菜的口味形成地域差异:东北有酸菜、辣白菜,华北西北有浆水酸菜,北京有八宝酱菜,重庆有涪陵榨菜等等。晒鱼干小雪时节,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开始捕鱼晒鱼干。这时,乌鱼、旗鱼、沙鱼、豆仔鱼等多个种类的鱼群集聚台湾海峡,种类丰富,肉质肥美,适合捕捞。当地俗谚云:“十月豆,肥到不见头”,就是指嘉义县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肥美的“豆仔鱼”。当地人将食用不了的鱼用晾晒的方式做成鱼干。与此同时,潮汕地区民众也开始制作鱼干,不论是生晒或熟晒,不管是对虾干还是墨鱼干、鳗鱼干等等,几个月中风味慢慢酝酿而成,它们是年末祭祀神明使用的佳品。吃糍粑、吃刨汤“小雪到,吃糍粑”,将糯米蒸熟捣烂后制成的糍粑飘香四溢,是南方地区的“美食明星”。糍粑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后来成为传统的节日祭品。江南一带,每到丰年年底,人们便用糯米制成糍粑祭奠伍子胥。我国少数民族在小雪节气又呈现怎样的独特民俗?黄旭涛告诉环球网文化记者,湘西土家族民众在小雪前后还流传着“杀年猪,迎新年”的民俗活动,他们用刚刚杀的年猪的新鲜猪肉烹饪民族传统美食“刨汤”,款待亲朋好友,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温暖的气氛。闲暇冬日,民间文艺唱响欢乐与希望“农耕时代,人们的社会文化活动都是依据农作时间来安排的。农忙务农,农闲集中进行祭祀、娱乐、社交等活动,以祭祀和娱乐为主旨的民间文艺活动主要在农闲时段举行。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事活动的时间表,反映了农业的作息节律,可以间接反映民众举行民间文艺活动的时间。”作为民间小戏的研究专家,黄旭涛深入解密了民间文艺与二十四节气的微妙关联。“民间文艺的缘起多与祭祀相关,围绕农事形成的祭祀活动主要集中在冬藏之后、春播之前的农闲时段,所以,民间文艺活动也集中在这个时段。”历史上,入冬以后到来年开春的时段是一年中最长的农闲期,农民在这长达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休养生息,有时间和精力举办民间文艺活动,各村镇的民间小戏、民间花会等民间文艺组织就会在这个时段恢复活动,组织起来开始练习,准备年节期间的表演。年节期间,农民通过举行隆重的民间文艺表演祭祀神灵、祈祝丰收、庆贺年节,感谢神灵在过去一年对农事活动的保佑,也期盼来年神灵能继续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在黄旭涛看来,民间文艺活动的举办还是民众为适应漫长孤寂的冬季生活的调节方式。小雪节气后,天寒地冻、万物失去生机,人的情绪容易郁结,人们恰好可以通过集体娱乐的方式排解冬季的孤寂,“民间文艺还是老百姓创造出来的排遣孤寂、增添乐趣的生活方式,比如,东北二人转最早就是东北人在猫冬的时候在热炕头上开展的说唱表演,让寒冷漫长的冬季充满了欢乐、生机和希望,也体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伴随现代生活方式的更迭,民间文艺的展演已与农闲没有太多关联,但年节时刻依然是民间文艺集中展演的时段,民间文艺的展演依然为现代生活渲染了气氛,并绽放多彩光芒。走进田野,细腻地体验大自然的美与治愈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套历法体系和时间制度,还是内容丰富的民俗生活系统。二十四节气对天文、气象、物候的概括和描述,体现了古代先民对大自然变化的精细观察,这些观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失效,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发挥作用。作为文化传承的教育者和践行者,黄旭涛鼓励人们“走进田野、回归自然”,因为唯有“亲身体会”才是文化传承的先行条件。在亲历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产生链接,在大自然中汲取养分。她表示:“作为指导中国人生活节律的年度周期表,二十四节气至今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观念,甚至在现代生活中有治愈身心的作用。”二十四节气指导现代人的饮食养生。中国人自古讲究天人合一、顺应四时,人们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而选择食物、调整作息,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每个节气都概括了这个时段的气候特征,民间也形成与节气相应的饮食习俗和作息规律,如,立春养肝补肾,宜食辛甘发散之品,适宜早睡早起;立夏养心,饮食宜清淡,适合晚睡早起;立秋养肺,宜滋阴润燥,适合早睡早起;立冬养肾,宜滋益阴精,适合早睡晚起。人们通过在特定的节气进食特定的食物使人体与环境达到和谐平衡。”现代社会,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健康状况受到挑战,也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的养生知识,二十四节气蕴含的养生观念恰好可以为现代人提供健康指导。二十四节气提醒现代人更细腻地体验大自然的美。每个节气都有对气候、物候的描述,即便在气象受全球自然环境改变影响的当下,物候还是会准时播报时间的流转与更迭。在黄旭涛看来,对生活的热爱或许就藏在对这些细节的体验中:“民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八个节气的二十四候对应二十四个品种的花卉应时开放,让人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生机和美丽。人们亲近自然,通过感受身边的物候景色随四季变化而产生的细微变化,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大自然的美,在欣赏大自然美的同时也得到解压和释放。”今天,二十四节气文化还在不断发展,“未来,二十四节气的节气习俗依然会多彩丰富。”黄旭涛表示,“人们通过践行节气习俗中的休闲娱乐、饮食养生、仪式活动等,将其中包涵的天人和谐、崇宗敬祖等文化内涵发扬光大。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的方式传播开来,传承下去。”(完)166901900102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代玉环球网166907832000011["4AN3E3tdt4i","40afuQrF0W8","4A8I3yEJfvz","40O9Nvmi8uJ"]//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62c394aef5535d505333c95bdc04863dc5.jpg{"email":"daiyu@huanqiu.com","name":"代玉"}
【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林聿 实习记者/郑雪儿】“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11月22日,迎来小雪节气。在冬藏的闲暇时分,三五好友围炉而坐,举杯小酌冬酿酒,生活便平添了一番治愈的滋味。作为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的来临意味着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全国气温持续走低,降水量渐增。正如古代典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记载:“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此后,我国北方地区的气温逐渐降至零度以下,迎来“北风吹、雪花飘”的封冻时节,南方也进入初冬。长冬漫漫,何以解忧?民间文艺成为打开冬季的特别方式。人们通过集体性的娱乐活动创造生机与欢乐,为漫长孤寂的冬日增添情趣。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黄旭涛作客本期环球网《美好节气大家谈》专栏,娓娓道来小雪节气的民俗美食,揭秘农闲时光中的民间文艺,也分享“二十四节气带生活回归自然”的深刻感悟。“食”在小雪,大江南北舌尖上的冬储风味“小雪的节气习俗主要体现在饮食方面。”在黄旭涛看来,大江南北不同的食物味道呈现出小雪节气食俗的地方多样性。由于气温逐渐降低,天气愈加干燥,小雪前后非常适合加工腊肉、腌制蔬菜,为过冬、过年做食材的储备。她一一细数全国各地民众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方法腌制的各类食物,如,腌咸菜、渍酸菜、熏腊肉、晒鱼干、酿新酒等,有些地区和民族还形成吃糍粑、吃刨汤的饮食习俗。”酿小雪酒《诗经·七月》中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小雪节气,迎来酿酒时节。酿酒对温度和水质的要求极高,小雪时节,气温降低,可以有效抑制杂菌的繁殖,水质也甘冽清澈,为酿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黄旭涛讲述,“小雪前后,当年收获的粮食为酿酒提供了原料,同时,冬春之际的年节庆贺、祭祀活动也需要酒,这个时间人们就用新收的粮食酿酒。酒储存到第二年春天饮用,色味清冽,味道醇香,饮之回味无穷。”“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小雪之后,天气渐寒,牛羊经过夏季的成长和秋季的长膘,正是最肥美的时候,家禽家畜此时也膘肥体壮,民间有屠宰牲畜加工腊肉以备过冬过年的习俗。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腊肉的习俗,尤其是南方地区的民众,他们对腊味情有独钟。北方的甘肃和陕西也在冬春之际加工腊肉,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了留下过年吃的鲜肉外,其余的都做成腊肉。腊肉是很多地方冬春之季的重要食材,也是春节大餐中不可缺席的美味佳肴,更是年节走亲访友时的上好礼品。“小雪腌菜”小雪节气很多地区开始腌制过冬的蔬菜。以前,冬季没有丰富的蔬菜供应,各地特别是北方就形成蔬菜收获的季节腌制蔬菜以备过冬和过年食用的习俗,人们纷纷渍酸菜、腌咸菜、制酱菜。腌制方法和选用食材的不同使腌菜的口味形成地域差异:东北有酸菜、辣白菜,华北西北有浆水酸菜,北京有八宝酱菜,重庆有涪陵榨菜等等。晒鱼干小雪时节,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开始捕鱼晒鱼干。这时,乌鱼、旗鱼、沙鱼、豆仔鱼等多个种类的鱼群集聚台湾海峡,种类丰富,肉质肥美,适合捕捞。当地俗谚云:“十月豆,肥到不见头”,就是指嘉义县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肥美的“豆仔鱼”。当地人将食用不了的鱼用晾晒的方式做成鱼干。与此同时,潮汕地区民众也开始制作鱼干,不论是生晒或熟晒,不管是对虾干还是墨鱼干、鳗鱼干等等,几个月中风味慢慢酝酿而成,它们是年末祭祀神明使用的佳品。吃糍粑、吃刨汤“小雪到,吃糍粑”,将糯米蒸熟捣烂后制成的糍粑飘香四溢,是南方地区的“美食明星”。糍粑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后来成为传统的节日祭品。江南一带,每到丰年年底,人们便用糯米制成糍粑祭奠伍子胥。我国少数民族在小雪节气又呈现怎样的独特民俗?黄旭涛告诉环球网文化记者,湘西土家族民众在小雪前后还流传着“杀年猪,迎新年”的民俗活动,他们用刚刚杀的年猪的新鲜猪肉烹饪民族传统美食“刨汤”,款待亲朋好友,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温暖的气氛。闲暇冬日,民间文艺唱响欢乐与希望“农耕时代,人们的社会文化活动都是依据农作时间来安排的。农忙务农,农闲集中进行祭祀、娱乐、社交等活动,以祭祀和娱乐为主旨的民间文艺活动主要在农闲时段举行。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事活动的时间表,反映了农业的作息节律,可以间接反映民众举行民间文艺活动的时间。”作为民间小戏的研究专家,黄旭涛深入解密了民间文艺与二十四节气的微妙关联。“民间文艺的缘起多与祭祀相关,围绕农事形成的祭祀活动主要集中在冬藏之后、春播之前的农闲时段,所以,民间文艺活动也集中在这个时段。”历史上,入冬以后到来年开春的时段是一年中最长的农闲期,农民在这长达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休养生息,有时间和精力举办民间文艺活动,各村镇的民间小戏、民间花会等民间文艺组织就会在这个时段恢复活动,组织起来开始练习,准备年节期间的表演。年节期间,农民通过举行隆重的民间文艺表演祭祀神灵、祈祝丰收、庆贺年节,感谢神灵在过去一年对农事活动的保佑,也期盼来年神灵能继续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在黄旭涛看来,民间文艺活动的举办还是民众为适应漫长孤寂的冬季生活的调节方式。小雪节气后,天寒地冻、万物失去生机,人的情绪容易郁结,人们恰好可以通过集体娱乐的方式排解冬季的孤寂,“民间文艺还是老百姓创造出来的排遣孤寂、增添乐趣的生活方式,比如,东北二人转最早就是东北人在猫冬的时候在热炕头上开展的说唱表演,让寒冷漫长的冬季充满了欢乐、生机和希望,也体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伴随现代生活方式的更迭,民间文艺的展演已与农闲没有太多关联,但年节时刻依然是民间文艺集中展演的时段,民间文艺的展演依然为现代生活渲染了气氛,并绽放多彩光芒。走进田野,细腻地体验大自然的美与治愈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套历法体系和时间制度,还是内容丰富的民俗生活系统。二十四节气对天文、气象、物候的概括和描述,体现了古代先民对大自然变化的精细观察,这些观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失效,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发挥作用。作为文化传承的教育者和践行者,黄旭涛鼓励人们“走进田野、回归自然”,因为唯有“亲身体会”才是文化传承的先行条件。在亲历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产生链接,在大自然中汲取养分。她表示:“作为指导中国人生活节律的年度周期表,二十四节气至今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观念,甚至在现代生活中有治愈身心的作用。”二十四节气指导现代人的饮食养生。中国人自古讲究天人合一、顺应四时,人们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而选择食物、调整作息,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每个节气都概括了这个时段的气候特征,民间也形成与节气相应的饮食习俗和作息规律,如,立春养肝补肾,宜食辛甘发散之品,适宜早睡早起;立夏养心,饮食宜清淡,适合晚睡早起;立秋养肺,宜滋阴润燥,适合早睡早起;立冬养肾,宜滋益阴精,适合早睡晚起。人们通过在特定的节气进食特定的食物使人体与环境达到和谐平衡。”现代社会,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健康状况受到挑战,也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的养生知识,二十四节气蕴含的养生观念恰好可以为现代人提供健康指导。二十四节气提醒现代人更细腻地体验大自然的美。每个节气都有对气候、物候的描述,即便在气象受全球自然环境改变影响的当下,物候还是会准时播报时间的流转与更迭。在黄旭涛看来,对生活的热爱或许就藏在对这些细节的体验中:“民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八个节气的二十四候对应二十四个品种的花卉应时开放,让人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生机和美丽。人们亲近自然,通过感受身边的物候景色随四季变化而产生的细微变化,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大自然的美,在欣赏大自然美的同时也得到解压和释放。”今天,二十四节气文化还在不断发展,“未来,二十四节气的节气习俗依然会多彩丰富。”黄旭涛表示,“人们通过践行节气习俗中的休闲娱乐、饮食养生、仪式活动等,将其中包涵的天人和谐、崇宗敬祖等文化内涵发扬光大。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的方式传播开来,传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