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lGaOJyOJA cul.huanqiu.comarticle【节气大家谈】高巍:大雪节气悦读书,畅游皓然天地开启新追求/e3pn677q4/e7n7qip93/e7n7rlouf【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林聿 实习记者/郑雪儿】“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朝诗人李白鲜少见到北国雪景,漫天飞雪震撼视野,于是在《北风行》中发出如此感叹。12月7日,迎来大雪节气。用“大雪”命名冬季的第三个节气,直接反映了节气的降水变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至此而雪盛也”,意寓雪量增多。此时气温下降速度更快,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节气时更大,仲冬时节由此正式开始。经历了植物萌芽、开花结果、收获粮食的季节轮回,大雪节气为人们带来了特有的冬景:田野里的冬小麦犹如盖上了一床棉被,预示着“瑞雪兆丰年”的丰收愿景。每到冬天,人们也往往盼着飘雪的日子,堆雪人、打雪仗,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感受与雪亲密接触的无穷乐趣。“人们喜爱拥抱大雪中的自然,充满了童真的烂漫回忆。三五好友围坐来一顿老北京铜锅涮肉,是在美食滋补中凝聚温情。在冬藏的静谧时分,像古人一样在博览诗书中丰盈内在,修养心性,或是在八角鼓和皮影戏享受民俗,大雪节气便在生活各处的体验中变得有滋有味。”北京民俗学会会长、民俗文化专家高巍作客本期环球网《美好节气大家谈》专栏,解读古人大雪的应时生活方式与人生智慧。他表示,从自然景观到人文内涵,大雪节气的意蕴极为丰富。纯洁白雪令世界焕然一新,在为人们带来浪漫感受的同时,也激发无限创意想象。大雪节气正是在天时轮回之前“重打鼓、另开张”的好机会,此时“一切皆有可能,人的努力和追求格外重要。”冬日盼雪,赏雪玩雪身心愉悦在古代没有温度计,人们如何准确记录气温的变化?“古人注重观察自然界里水的循环转化,记录降雨、阴晴、风力等现象,作为判断温度和季节变换的标记。”高巍讲述,春日小雨霏霏,有“草色遥看近却无”般的清新美景,秋天白露为霜,又以“蒹葭苍苍”给予人朦胧美感。到了大雪节气,迎来“万象晓一色,皓然天地中”的景致,人们观察发现此时距离“水化成冰”只差一步之遥,知道数九寒天即将到来。尽管天寒,赏雪、玩雪却是一份古今共享的快乐与美好。《宫词》云:“青玉案前呵冻手,推窗自塑雪狮儿。”宋代流行在雪天堆“狮子”,而现代人一到下雪颇爱堆雪人。高巍道出生活与自然的默契之处:“每到冬季人们都盼着下雪,无论是大人、孩子们都对雪情有独钟。因为雪的洁白和纯净,更容易诱发人们内心对天真和浪漫的向往,而大雪节气恰为寒冷的冬日带来一抹滋润。”古人倡导在雪后天晴时分去户外多走动走动,而今天的我们在冬日暖阳里踏着晶莹透亮的白雪,与自然中的新鲜空气撞个满怀,孩子们打雪仗、滑雪娱乐,亦是在抒怀享受中对日子充满期盼。高巍建议,也可以像古人一样练练毛笔字,打打太极、八段锦,也是非常不错的室内活动。以文养心,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高巍指出,古人认为万物生机的真正萌动是从冬至开始,大雪节气在冬至之前,此时的雪覆盖万物,令世界一片洁白,正如古典名著《红楼梦》中那极具美学意味的形容:“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浪漫飞雪能激发人们的无限想象力,而大雪节气正是在天时轮回之前,告诉人们放下踌躇,“重打鼓、另开张”的好机会。正如大雪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其中便蕴藏着自然生命的孕育与生机萌发。“如果说冬至是天时轮回的大节气,大雪节气就是在冬至之前蓄势待发的好时机。”高巍强调“一切皆有可能”,关键在于“人的努力和追求格外重要”。而古人在大雪前后有读书的习惯,这既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把读书当成冬日里的乐趣。“古人把农事耕种和读书放在同等重要地位,这是一种真知灼见。”在高巍看来,现代人往往因为生活压力太大,不少人忙于工作常常而忘了读书,也有人空把读书当成一种做学问不能与生活结合,而“古人注重通过读书获得真知,然后再去生活当中去检验、去应用。”这样的读书态度十分值得现代人学习。高巍提倡大家像古人一样多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以书为伴,以文养心,古人留下的生活智慧对现代生活方式仍有深刻的启迪,“冬藏时节除了身体的调养,心智和情绪调整也必不可少。古人把冬天读书作为生活一乐,现在看来,读书不仅有修养心性的作用,而且开阔我们的视野和胸怀,是享受生活的艺术。”大雪宜温补,传统吃食相伴暖冬大雪过后,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也即将来临,所以“休养收敛”是大雪时节的主题,饮食上重在温补。高巍建议,“要适当补充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也需补充钙质,比如牛奶、豆制品,在进补中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御寒能力。同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食用莲子、银耳、桂花糯米藕,糯米、藕在大雪时节有温润补肾的功效。”冬季是积累的过程,营养平衡才能以更饱满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迎接春天。古人云:“虚则补之,余则有损”,高巍也特别提醒到,大雪时节强调温补,但是不宜盲目进补;“我们通过针对性的食疗,适度补充以达营养的平衡,如果不能循序渐进地进补,反而对身体有所损伤。”“铜锅一盏,清水一碗,姜葱二三,大雪前后来顿涮羊肉可享冬日里的惬意了。”高巍印象中的铜锅涮肉不仅是滋补的佳品,更饱含大雪吃食里的老北京情怀,“寒冷冬日,一家人在屋里围炉而坐,热气腾腾的铜锅里清汤涮肉,配上丰富的蘸料和蔬菜,吃的心里热乎又舒坦。”高巍在动情的讲述中回忆起童年旧时的大雪节气:“寒冷夜晚人们纷纷躲在挂着窗帘的屋内,炉子上冒着火红的亮光,烤白薯、花生成了孩子们的零食,冬日生活变得格外温暖又浪漫。”八角鼓和皮影戏,“沉浸式”体验大雪非遗二十四节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给予人们丰富多彩的资源享受生活之美。高巍向环球网文化记者介绍:“八角鼓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每一个季节都有一段特定描绘景物、风俗的唱词,通过歌唱传颂,人们加深对节气文化内涵的印象和理解。”八角鼓的唱词中与大雪节气对应的是《冬雪皑皑》 :“冬雪皑皑,寒气侵怀,掩柴扉,欲往前村把故友拜,迎面见,邻翁策杖踏雪来……”通俗易懂又接地气的唱词形象呈现出大雪时节的景象。与此同时,大雪与皮影的渊源也格外深厚。在民间,冬季往往是皮影艺人最繁忙的季节。到了大雪节气,天气愈加寒冷,人们在完成农忙后,闲暇时间增多,长夜漫漫,灯光下观看皮影戏成为大雪时节的不错选择。高巍认为,古老戏剧艺术的延续固然重要,而人们沉浸其中获得的充分享受更为关键,“皮影精巧的制作工艺是历代人传承下来的精华,也应由大家共享宝贵的文化资源。大家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参与进来,正拉近邻里之间、家人朋友的距离,在集体表演和互动中增加向心力,也为文化传承添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凝聚力。”温情凝聚,在互动中共赏节气之美“节气文化的体验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在人际交往中塑造的集体趣事。”高巍从事传统节日的宣讲和保护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他认为节气文化的重要沉淀,往往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体现出来,吃食、养生起居是载体,其内核则是亲情、友情的沟通,“节气文化是大家共同体验和享受的宝藏。比如大雪节气,大家一起表演节目、探寻传统非遗魅力。大人向孩子们传授‘糖霜山楂’的做法,在你来我往的互动呼应中享受二十四节气的美。”作为节气文化的传播者,高巍在他主编的《节令之美》一书中向大众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书中还增加了在不同节气里,适合读者参与体验的手工艺制作,也大多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向孩子们传授节气知识和文化内涵。他发现,孩子们是兴趣盎然的,节气里逸趣横生的生活体验触发他们心中对节气之美的更多联想。高巍感概,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生活的知识体系,更是古人关于生活经验的智慧结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代先民在细心观察和参与活动中渐渐感悟出二十四节气蕴藏的生活美学,如此一脉相承,形成了今天依然屹立东方的民族精神。(完)167030750659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代玉环球网1670368020000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b7d0a697eea5aca241ea77541813d7c9u5.jpg{"email":"daiyu@huanqiu.com","name":"代玉"}
【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林聿 实习记者/郑雪儿】“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朝诗人李白鲜少见到北国雪景,漫天飞雪震撼视野,于是在《北风行》中发出如此感叹。12月7日,迎来大雪节气。用“大雪”命名冬季的第三个节气,直接反映了节气的降水变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至此而雪盛也”,意寓雪量增多。此时气温下降速度更快,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节气时更大,仲冬时节由此正式开始。经历了植物萌芽、开花结果、收获粮食的季节轮回,大雪节气为人们带来了特有的冬景:田野里的冬小麦犹如盖上了一床棉被,预示着“瑞雪兆丰年”的丰收愿景。每到冬天,人们也往往盼着飘雪的日子,堆雪人、打雪仗,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感受与雪亲密接触的无穷乐趣。“人们喜爱拥抱大雪中的自然,充满了童真的烂漫回忆。三五好友围坐来一顿老北京铜锅涮肉,是在美食滋补中凝聚温情。在冬藏的静谧时分,像古人一样在博览诗书中丰盈内在,修养心性,或是在八角鼓和皮影戏享受民俗,大雪节气便在生活各处的体验中变得有滋有味。”北京民俗学会会长、民俗文化专家高巍作客本期环球网《美好节气大家谈》专栏,解读古人大雪的应时生活方式与人生智慧。他表示,从自然景观到人文内涵,大雪节气的意蕴极为丰富。纯洁白雪令世界焕然一新,在为人们带来浪漫感受的同时,也激发无限创意想象。大雪节气正是在天时轮回之前“重打鼓、另开张”的好机会,此时“一切皆有可能,人的努力和追求格外重要。”冬日盼雪,赏雪玩雪身心愉悦在古代没有温度计,人们如何准确记录气温的变化?“古人注重观察自然界里水的循环转化,记录降雨、阴晴、风力等现象,作为判断温度和季节变换的标记。”高巍讲述,春日小雨霏霏,有“草色遥看近却无”般的清新美景,秋天白露为霜,又以“蒹葭苍苍”给予人朦胧美感。到了大雪节气,迎来“万象晓一色,皓然天地中”的景致,人们观察发现此时距离“水化成冰”只差一步之遥,知道数九寒天即将到来。尽管天寒,赏雪、玩雪却是一份古今共享的快乐与美好。《宫词》云:“青玉案前呵冻手,推窗自塑雪狮儿。”宋代流行在雪天堆“狮子”,而现代人一到下雪颇爱堆雪人。高巍道出生活与自然的默契之处:“每到冬季人们都盼着下雪,无论是大人、孩子们都对雪情有独钟。因为雪的洁白和纯净,更容易诱发人们内心对天真和浪漫的向往,而大雪节气恰为寒冷的冬日带来一抹滋润。”古人倡导在雪后天晴时分去户外多走动走动,而今天的我们在冬日暖阳里踏着晶莹透亮的白雪,与自然中的新鲜空气撞个满怀,孩子们打雪仗、滑雪娱乐,亦是在抒怀享受中对日子充满期盼。高巍建议,也可以像古人一样练练毛笔字,打打太极、八段锦,也是非常不错的室内活动。以文养心,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高巍指出,古人认为万物生机的真正萌动是从冬至开始,大雪节气在冬至之前,此时的雪覆盖万物,令世界一片洁白,正如古典名著《红楼梦》中那极具美学意味的形容:“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浪漫飞雪能激发人们的无限想象力,而大雪节气正是在天时轮回之前,告诉人们放下踌躇,“重打鼓、另开张”的好机会。正如大雪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其中便蕴藏着自然生命的孕育与生机萌发。“如果说冬至是天时轮回的大节气,大雪节气就是在冬至之前蓄势待发的好时机。”高巍强调“一切皆有可能”,关键在于“人的努力和追求格外重要”。而古人在大雪前后有读书的习惯,这既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把读书当成冬日里的乐趣。“古人把农事耕种和读书放在同等重要地位,这是一种真知灼见。”在高巍看来,现代人往往因为生活压力太大,不少人忙于工作常常而忘了读书,也有人空把读书当成一种做学问不能与生活结合,而“古人注重通过读书获得真知,然后再去生活当中去检验、去应用。”这样的读书态度十分值得现代人学习。高巍提倡大家像古人一样多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以书为伴,以文养心,古人留下的生活智慧对现代生活方式仍有深刻的启迪,“冬藏时节除了身体的调养,心智和情绪调整也必不可少。古人把冬天读书作为生活一乐,现在看来,读书不仅有修养心性的作用,而且开阔我们的视野和胸怀,是享受生活的艺术。”大雪宜温补,传统吃食相伴暖冬大雪过后,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也即将来临,所以“休养收敛”是大雪时节的主题,饮食上重在温补。高巍建议,“要适当补充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也需补充钙质,比如牛奶、豆制品,在进补中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御寒能力。同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食用莲子、银耳、桂花糯米藕,糯米、藕在大雪时节有温润补肾的功效。”冬季是积累的过程,营养平衡才能以更饱满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迎接春天。古人云:“虚则补之,余则有损”,高巍也特别提醒到,大雪时节强调温补,但是不宜盲目进补;“我们通过针对性的食疗,适度补充以达营养的平衡,如果不能循序渐进地进补,反而对身体有所损伤。”“铜锅一盏,清水一碗,姜葱二三,大雪前后来顿涮羊肉可享冬日里的惬意了。”高巍印象中的铜锅涮肉不仅是滋补的佳品,更饱含大雪吃食里的老北京情怀,“寒冷冬日,一家人在屋里围炉而坐,热气腾腾的铜锅里清汤涮肉,配上丰富的蘸料和蔬菜,吃的心里热乎又舒坦。”高巍在动情的讲述中回忆起童年旧时的大雪节气:“寒冷夜晚人们纷纷躲在挂着窗帘的屋内,炉子上冒着火红的亮光,烤白薯、花生成了孩子们的零食,冬日生活变得格外温暖又浪漫。”八角鼓和皮影戏,“沉浸式”体验大雪非遗二十四节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给予人们丰富多彩的资源享受生活之美。高巍向环球网文化记者介绍:“八角鼓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每一个季节都有一段特定描绘景物、风俗的唱词,通过歌唱传颂,人们加深对节气文化内涵的印象和理解。”八角鼓的唱词中与大雪节气对应的是《冬雪皑皑》 :“冬雪皑皑,寒气侵怀,掩柴扉,欲往前村把故友拜,迎面见,邻翁策杖踏雪来……”通俗易懂又接地气的唱词形象呈现出大雪时节的景象。与此同时,大雪与皮影的渊源也格外深厚。在民间,冬季往往是皮影艺人最繁忙的季节。到了大雪节气,天气愈加寒冷,人们在完成农忙后,闲暇时间增多,长夜漫漫,灯光下观看皮影戏成为大雪时节的不错选择。高巍认为,古老戏剧艺术的延续固然重要,而人们沉浸其中获得的充分享受更为关键,“皮影精巧的制作工艺是历代人传承下来的精华,也应由大家共享宝贵的文化资源。大家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参与进来,正拉近邻里之间、家人朋友的距离,在集体表演和互动中增加向心力,也为文化传承添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凝聚力。”温情凝聚,在互动中共赏节气之美“节气文化的体验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在人际交往中塑造的集体趣事。”高巍从事传统节日的宣讲和保护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他认为节气文化的重要沉淀,往往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体现出来,吃食、养生起居是载体,其内核则是亲情、友情的沟通,“节气文化是大家共同体验和享受的宝藏。比如大雪节气,大家一起表演节目、探寻传统非遗魅力。大人向孩子们传授‘糖霜山楂’的做法,在你来我往的互动呼应中享受二十四节气的美。”作为节气文化的传播者,高巍在他主编的《节令之美》一书中向大众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书中还增加了在不同节气里,适合读者参与体验的手工艺制作,也大多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向孩子们传授节气知识和文化内涵。他发现,孩子们是兴趣盎然的,节气里逸趣横生的生活体验触发他们心中对节气之美的更多联想。高巍感概,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生活的知识体系,更是古人关于生活经验的智慧结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代先民在细心观察和参与活动中渐渐感悟出二十四节气蕴藏的生活美学,如此一脉相承,形成了今天依然屹立东方的民族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