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rBac9Rt29 cul.huanqiu.comarticle【节气大家谈】袁瑾:冬至大如年,珍重待春风/e3pn677q4/e7n7qip93/e7n7rlouf【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林聿 实习记者/郑雪儿】“佳节一阳生”,从宋代王安石的《冬至》诗中,传来冬至时节阳气生发的讯息,亦描绘古时冬至节“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这般欢喜热闹的场景。12月22日,冬至节气正式到来。作为传统四时八节之一,冬至是最早确认四时划分的特殊节气之一,也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节日。为何民间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又叫亚岁,作为岁首之月,是可以与新年并提的隆重节日。在我所生活的江南一带也素来流传‘冬至节’的叫法。”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传媒学院副教授袁瑾做客本期环球网《美好节气大家谈》专栏,娓娓道来冬至历史,也带领我们打开江南古人冬至节日图卷。“冬至自古就被认为是一个很特殊的节日,蕴含四时更迭,岁时交替,以及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带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文化符号性意味。”袁瑾表示,尤其在传统祭祖祭冬的非遗活动中,人们可以体味到中国式的节庆氛围。日中之影”为冬至正中冬至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交节,是冬季第四个节气。《尚书·尧典》记载,尧命令羲、和这两个家族“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即通过观天象,测定人世间的时间历法,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西周时期的古人就已经有了一岁之内春夏秋冬四时轮替的观念,出现“仲冬”的概念。春秋时期也已经有了“圭表测影”技术,古人根据测量正午太阳在地面投影的长度,来确定节气的时间点。随着古代测影技术的不断成熟,到汉代时,古人通过测量“日中之影”为冬至正中,完成了在历法时间上对冬至时间点的确定。“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历法时间,还涉及到完整的物候与丰富的习俗,观照着生活的各方面。冬至既是节气,同时也是一个节日。到了唐宋,冬至作为一个完整的时间标识,它的节日内涵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内容相当丰富。”袁瑾告诉环球网文化记者,冬至是中国节气中最早的“二分二至”之一,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史记》里记载,“夏正以正月,阴正以12月,周正以11月”,冬至时间在农历11月,周朝时冬至所在的这个月份就被定为岁首,奉为天正。由此就可得知,在当时冬至的概念就是新年。冬至祭祖传承非遗,孝老爱亲充满仪式感古代帝王有冬至祭天的传统,汉代时,冬至节不仅举行祭祀天地的礼仪,还要放假休息,从天子到群臣以至民间百姓均在这个节日里相互拜贺。由此,冬至的节事、节物及节俗逐渐发展起来。唐代冬至有一种说法叫“节次周正”,意思是说除了“元正”即春节以外,冬至是唯一由官方放假七天的节日。宋明两朝,冬至假期缩短为五天、三天之后,又由于冬至与春节节期相连,冬至的很多习俗、作为年节的意味就逐渐转移到春节中了。而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江浙、福建一带,至今仍延续着多样的冬至民俗传统,具有强烈的年节色彩。在浙江台州一带聚族而居的村落,冬至日要合族祭祖,称为“祭冬”。祭冬仪式照例在祠堂举行,结束后合族在祠堂内聚餐,笑语晏晏,热闹非凡。饭后,还要向60岁以上老人献猪肉,称为“老人肉”,60岁得一斤,长一岁便多加一斤肉,以表敬老。如今,传统“三门祭冬”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发扬,亦成为当地文旅融合中最具地域特色的亮点。冬至又有儿媳叩拜公婆尊长,敬献新鞋新袜,以表示孝心的习俗。此日又被称为“履长节”。三国时期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说“国家冬至,献履贡袜,以迎福践长”。在这白日渐长、一阳新生的日子里,晚辈为长辈献上鞋袜,意即图祓厄迎福,保佑老人在新岁之际长寿安康。民国时期在上海、苏州还有冬至归宁、吃团圆饭的习俗。还有一句俗语“有的吃,吃一夜。没得吃,冻一夜”,这和我们现代流行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心态是一样的,反映了当时人们把冬至团圆看得和春节团圆同等重要。袁瑾笑谈,假如冬至归宁吃团圆饭的习俗可以恢复,也许能为现代已婚的独生子女们争论“春节回谁家过年”的问题提供一个协调方式。“在阳气始生的冬至,家庭内部的凝聚是顺利度过新旧交接点的重要保障。”袁瑾提出,冬至祭祀祖先、家庭中的后辈礼敬尊长、应节期亲友团聚的互动,恰是对家庭族群关系的融合,“人们赋予了冬至一种在寒冷时期同舟共济的文化意味,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对于每一个人的关怀。”“拜冬”“祈梦”,从传统中汲取创意灵感明清以来的众多地方地方志里都有冬至“拜冬”习俗的详尽记载。江南一带的“拜冬”场面中,人们要互相祝贺,并赠送礼物盒,是在一个雕花食盒里盛上放满糕点的盘子,又称之为“冬至盘”。古人这样的冬至节趣亦在南宋诗人颜度笔下的《冬至》诗中流露开来:“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意思是说冬至节时,江南人家都很讲礼仪,大家互送冬至盘,送来送去,忽然发现我的盘子又被送回来了。“当读到这些节气诗时,你会发现历史其实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很亲近、很有趣。古人的‘冬至盘’其实也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做文创产品的灵感,作为年节的礼物传递心意。”袁瑾感慨,人们迎来送往、亲朋盘桓几近年节的节庆气氛和心理感受,可谓是古今相通。“于祠祈梦”也是杭州非常独特的风俗习惯,曾盛行于明清时期。位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的于谦祠,是为纪念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所建。在有关于谦的民间传说里,他的命运常在他的梦境中得以预言,又在后世对他的敬仰中逐渐被塑造为具有以梦境预知未来能力的“梦神”。由此,冬至前一夜,希望占卜自己一生际遇的士子、商贾、农人和小手工业者,都会到于祠里去祈祷,拜求于谦降下灵梦,明示前途。在清代文人笔记或《西湖寻梦》等小说中都可以看到有关“于祠祈梦”的记载。其中,袁瑾发现一个有趣的片段:当时人们在祈梦后,只能在祠中露宿一夜,以便睡醒后找人解梦。于是就有聪明的生意人在祠旁开设家庭小旅馆,并且起名为“祈梦所”,从此生意兴隆。“这相当于今天的民宿。”袁瑾赞赏古人的创意头脑,如今“祈梦”的传说仍在于谦祠中通过讲解员们的讲述,不断吸引着游人到访。而“祈梦”的内涵也在今天延展为见证梦想,激励着更多青少年以历史英雄人物为榜样立志和追梦。“冬至一阳生”,顺应阴阳转合美食调理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这天之后,白日渐长。因此,冬至作为节气也在传统意义上被视为一年真正开始的起点。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中,认为冬至阴气最为鼎盛,也意味着阳气开始滋生,所谓“冬至一阳生”,也提醒人们在阴阳转换的过程当中注重对身体的调理。民谚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春来打虎”之说。袁瑾介绍,冬至滋补当推膏方。大约在清代中后期,冬令膏方在江南一带兴起。江南一带医家深受《黄帝内经》“肾藏精”“秋冬养阴”“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观念的影响,讲究秋收冬藏对时令的把握。冬季阳气潜藏,须得借膏之粘稠填补肾命,滋肾固精、延年益寿。所以,冬至是膏方进补的重要时间点。冬令服膏方的习俗至今仍在盛行。“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每年冬至这天,饺子是中国北方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而作为南方人的袁瑾谈到冬至传统吃食时,铭刻在记忆最深处的还是小时候吃“冬至团”的画面。作为南方地区的冬至节食品,由糯米粉,用糖、肉、果馅料制成的团子大多馈赠亲友或全家聚餐,有喜庆、吉祥的意味。袁瑾也曾在考察调研时发现,浙江金华地区还流传着冬至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人们以此祈福防灾祛病,平安迎新年。“冬至馄饨,夏至面”,可谓是冬至南北习俗的共通之处,宋代文人在《岁时广记》记载道:“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馄饨还被当做祭祖供品,为的是让后人铭记先祖创世的功劳。另有《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吃馄饨,也便有了打破混沌,阳气上升的意味。消寒数九,古人的雅致过冬法“旧俗入冬后,江浙人在京举办的‘消寒会’体现了古人的冬至雅趣。”袁瑾对史料记载中古人消寒雅聚的遗风印象深刻,“文人雅士每逢“九”日都有不同规模的雅聚,坐炉旁吟诗作画,饮酒赋诗,在雅集娱乐的联谊活动中给寂寞的冬日生活平添暖意。”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唱“数九歌”计算寒暖的方法历史悠久,也在民间口口相传。从冬至交九后算起,每九天为一“九”,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袁瑾认为,广为流传的“数九消寒歌”现在看来饱含传统文化中的亲切感。自冬至起,民间还有画《消寒图》的习俗。“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以九个字为一组,每字九笔,每天画一笔,八十一天画完,冬天宣告结束,春天就到来了。古时候,人们御寒保暖条件简陋,为了在漫长冬季进行消遣,便发明了贴绘《九九消寒图》“数九”等方法抵御对冬季的恐惧心理。而在袁瑾眼中,描画消寒图是一种可以帮助现代人发掘和记录冬季各种自然变化,让大人小孩在互动和实践中感受节气文化的美好方式。由此,她也撰写推出了首部全面讲解古代消寒图及其历史文化知识的新书《消寒图:珍重待春风》,期望通过推广描画消寒图这种寓教于乐性质的形式,让人们在静待从寒冬到春暖花开日子里,可以感受古人猫冬时的游戏乐趣。节气化作触媒,重构文化时间体系“节气文化最大的意义是重新构建了每个人都可依赖的文化时间体系。”梳理近些年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进程,袁瑾深切感受到,在快节奏、碎片化生活的今天,二十四节气作为记录时间的刻度表,指导人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时间沉淀下来,认真感受生活的美好,尤其是二十四节气多与家庭亲情相关,在享受节气风俗的过程中也收获了情感上的寄托。比如关于节气和节日的绘本和读物图文并茂,让节气知识的普及从学术性转向充满休闲感的审美价值。或是在年轻群体感兴趣的自媒体短视频中,人们晒出冬至团圆吃饺子、欢乐玩节俗的场景,通过新媒体平台记录着冬至的生活仪式感,更将节气的自我认知不经意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袁瑾表示,二十四节气作为具有周期性的公共文化时间框架,赋予了每个人寻找生活意义的独特方式。袁瑾眼中的冬至是“回顾过往,展望新春”的重要时刻,总结一年的点滴收获,以饱满姿态和目标迎接温暖回春,万事万物便迎来值得期待的崭新开始。她也期望年轻的朋友们可以在这个冬至节中“认真的吃好,玩好”,因为“只有把冬至‘玩’起来了,这个文化也就真正传承下来了。”(完)167092379242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代玉环球网1671638700000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3111a6e37758999065747f5d4f0ce26eu5.jpg{"email":"daiyu@huanqiu.com","name":"代玉"}
【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林聿 实习记者/郑雪儿】“佳节一阳生”,从宋代王安石的《冬至》诗中,传来冬至时节阳气生发的讯息,亦描绘古时冬至节“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这般欢喜热闹的场景。12月22日,冬至节气正式到来。作为传统四时八节之一,冬至是最早确认四时划分的特殊节气之一,也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节日。为何民间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又叫亚岁,作为岁首之月,是可以与新年并提的隆重节日。在我所生活的江南一带也素来流传‘冬至节’的叫法。”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传媒学院副教授袁瑾做客本期环球网《美好节气大家谈》专栏,娓娓道来冬至历史,也带领我们打开江南古人冬至节日图卷。“冬至自古就被认为是一个很特殊的节日,蕴含四时更迭,岁时交替,以及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带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文化符号性意味。”袁瑾表示,尤其在传统祭祖祭冬的非遗活动中,人们可以体味到中国式的节庆氛围。日中之影”为冬至正中冬至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交节,是冬季第四个节气。《尚书·尧典》记载,尧命令羲、和这两个家族“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即通过观天象,测定人世间的时间历法,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西周时期的古人就已经有了一岁之内春夏秋冬四时轮替的观念,出现“仲冬”的概念。春秋时期也已经有了“圭表测影”技术,古人根据测量正午太阳在地面投影的长度,来确定节气的时间点。随着古代测影技术的不断成熟,到汉代时,古人通过测量“日中之影”为冬至正中,完成了在历法时间上对冬至时间点的确定。“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历法时间,还涉及到完整的物候与丰富的习俗,观照着生活的各方面。冬至既是节气,同时也是一个节日。到了唐宋,冬至作为一个完整的时间标识,它的节日内涵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内容相当丰富。”袁瑾告诉环球网文化记者,冬至是中国节气中最早的“二分二至”之一,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史记》里记载,“夏正以正月,阴正以12月,周正以11月”,冬至时间在农历11月,周朝时冬至所在的这个月份就被定为岁首,奉为天正。由此就可得知,在当时冬至的概念就是新年。冬至祭祖传承非遗,孝老爱亲充满仪式感古代帝王有冬至祭天的传统,汉代时,冬至节不仅举行祭祀天地的礼仪,还要放假休息,从天子到群臣以至民间百姓均在这个节日里相互拜贺。由此,冬至的节事、节物及节俗逐渐发展起来。唐代冬至有一种说法叫“节次周正”,意思是说除了“元正”即春节以外,冬至是唯一由官方放假七天的节日。宋明两朝,冬至假期缩短为五天、三天之后,又由于冬至与春节节期相连,冬至的很多习俗、作为年节的意味就逐渐转移到春节中了。而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江浙、福建一带,至今仍延续着多样的冬至民俗传统,具有强烈的年节色彩。在浙江台州一带聚族而居的村落,冬至日要合族祭祖,称为“祭冬”。祭冬仪式照例在祠堂举行,结束后合族在祠堂内聚餐,笑语晏晏,热闹非凡。饭后,还要向60岁以上老人献猪肉,称为“老人肉”,60岁得一斤,长一岁便多加一斤肉,以表敬老。如今,传统“三门祭冬”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发扬,亦成为当地文旅融合中最具地域特色的亮点。冬至又有儿媳叩拜公婆尊长,敬献新鞋新袜,以表示孝心的习俗。此日又被称为“履长节”。三国时期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说“国家冬至,献履贡袜,以迎福践长”。在这白日渐长、一阳新生的日子里,晚辈为长辈献上鞋袜,意即图祓厄迎福,保佑老人在新岁之际长寿安康。民国时期在上海、苏州还有冬至归宁、吃团圆饭的习俗。还有一句俗语“有的吃,吃一夜。没得吃,冻一夜”,这和我们现代流行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心态是一样的,反映了当时人们把冬至团圆看得和春节团圆同等重要。袁瑾笑谈,假如冬至归宁吃团圆饭的习俗可以恢复,也许能为现代已婚的独生子女们争论“春节回谁家过年”的问题提供一个协调方式。“在阳气始生的冬至,家庭内部的凝聚是顺利度过新旧交接点的重要保障。”袁瑾提出,冬至祭祀祖先、家庭中的后辈礼敬尊长、应节期亲友团聚的互动,恰是对家庭族群关系的融合,“人们赋予了冬至一种在寒冷时期同舟共济的文化意味,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对于每一个人的关怀。”“拜冬”“祈梦”,从传统中汲取创意灵感明清以来的众多地方地方志里都有冬至“拜冬”习俗的详尽记载。江南一带的“拜冬”场面中,人们要互相祝贺,并赠送礼物盒,是在一个雕花食盒里盛上放满糕点的盘子,又称之为“冬至盘”。古人这样的冬至节趣亦在南宋诗人颜度笔下的《冬至》诗中流露开来:“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意思是说冬至节时,江南人家都很讲礼仪,大家互送冬至盘,送来送去,忽然发现我的盘子又被送回来了。“当读到这些节气诗时,你会发现历史其实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很亲近、很有趣。古人的‘冬至盘’其实也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做文创产品的灵感,作为年节的礼物传递心意。”袁瑾感慨,人们迎来送往、亲朋盘桓几近年节的节庆气氛和心理感受,可谓是古今相通。“于祠祈梦”也是杭州非常独特的风俗习惯,曾盛行于明清时期。位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的于谦祠,是为纪念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所建。在有关于谦的民间传说里,他的命运常在他的梦境中得以预言,又在后世对他的敬仰中逐渐被塑造为具有以梦境预知未来能力的“梦神”。由此,冬至前一夜,希望占卜自己一生际遇的士子、商贾、农人和小手工业者,都会到于祠里去祈祷,拜求于谦降下灵梦,明示前途。在清代文人笔记或《西湖寻梦》等小说中都可以看到有关“于祠祈梦”的记载。其中,袁瑾发现一个有趣的片段:当时人们在祈梦后,只能在祠中露宿一夜,以便睡醒后找人解梦。于是就有聪明的生意人在祠旁开设家庭小旅馆,并且起名为“祈梦所”,从此生意兴隆。“这相当于今天的民宿。”袁瑾赞赏古人的创意头脑,如今“祈梦”的传说仍在于谦祠中通过讲解员们的讲述,不断吸引着游人到访。而“祈梦”的内涵也在今天延展为见证梦想,激励着更多青少年以历史英雄人物为榜样立志和追梦。“冬至一阳生”,顺应阴阳转合美食调理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这天之后,白日渐长。因此,冬至作为节气也在传统意义上被视为一年真正开始的起点。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中,认为冬至阴气最为鼎盛,也意味着阳气开始滋生,所谓“冬至一阳生”,也提醒人们在阴阳转换的过程当中注重对身体的调理。民谚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春来打虎”之说。袁瑾介绍,冬至滋补当推膏方。大约在清代中后期,冬令膏方在江南一带兴起。江南一带医家深受《黄帝内经》“肾藏精”“秋冬养阴”“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观念的影响,讲究秋收冬藏对时令的把握。冬季阳气潜藏,须得借膏之粘稠填补肾命,滋肾固精、延年益寿。所以,冬至是膏方进补的重要时间点。冬令服膏方的习俗至今仍在盛行。“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每年冬至这天,饺子是中国北方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而作为南方人的袁瑾谈到冬至传统吃食时,铭刻在记忆最深处的还是小时候吃“冬至团”的画面。作为南方地区的冬至节食品,由糯米粉,用糖、肉、果馅料制成的团子大多馈赠亲友或全家聚餐,有喜庆、吉祥的意味。袁瑾也曾在考察调研时发现,浙江金华地区还流传着冬至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人们以此祈福防灾祛病,平安迎新年。“冬至馄饨,夏至面”,可谓是冬至南北习俗的共通之处,宋代文人在《岁时广记》记载道:“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馄饨还被当做祭祖供品,为的是让后人铭记先祖创世的功劳。另有《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吃馄饨,也便有了打破混沌,阳气上升的意味。消寒数九,古人的雅致过冬法“旧俗入冬后,江浙人在京举办的‘消寒会’体现了古人的冬至雅趣。”袁瑾对史料记载中古人消寒雅聚的遗风印象深刻,“文人雅士每逢“九”日都有不同规模的雅聚,坐炉旁吟诗作画,饮酒赋诗,在雅集娱乐的联谊活动中给寂寞的冬日生活平添暖意。”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唱“数九歌”计算寒暖的方法历史悠久,也在民间口口相传。从冬至交九后算起,每九天为一“九”,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袁瑾认为,广为流传的“数九消寒歌”现在看来饱含传统文化中的亲切感。自冬至起,民间还有画《消寒图》的习俗。“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以九个字为一组,每字九笔,每天画一笔,八十一天画完,冬天宣告结束,春天就到来了。古时候,人们御寒保暖条件简陋,为了在漫长冬季进行消遣,便发明了贴绘《九九消寒图》“数九”等方法抵御对冬季的恐惧心理。而在袁瑾眼中,描画消寒图是一种可以帮助现代人发掘和记录冬季各种自然变化,让大人小孩在互动和实践中感受节气文化的美好方式。由此,她也撰写推出了首部全面讲解古代消寒图及其历史文化知识的新书《消寒图:珍重待春风》,期望通过推广描画消寒图这种寓教于乐性质的形式,让人们在静待从寒冬到春暖花开日子里,可以感受古人猫冬时的游戏乐趣。节气化作触媒,重构文化时间体系“节气文化最大的意义是重新构建了每个人都可依赖的文化时间体系。”梳理近些年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进程,袁瑾深切感受到,在快节奏、碎片化生活的今天,二十四节气作为记录时间的刻度表,指导人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时间沉淀下来,认真感受生活的美好,尤其是二十四节气多与家庭亲情相关,在享受节气风俗的过程中也收获了情感上的寄托。比如关于节气和节日的绘本和读物图文并茂,让节气知识的普及从学术性转向充满休闲感的审美价值。或是在年轻群体感兴趣的自媒体短视频中,人们晒出冬至团圆吃饺子、欢乐玩节俗的场景,通过新媒体平台记录着冬至的生活仪式感,更将节气的自我认知不经意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袁瑾表示,二十四节气作为具有周期性的公共文化时间框架,赋予了每个人寻找生活意义的独特方式。袁瑾眼中的冬至是“回顾过往,展望新春”的重要时刻,总结一年的点滴收获,以饱满姿态和目标迎接温暖回春,万事万物便迎来值得期待的崭新开始。她也期望年轻的朋友们可以在这个冬至节中“认真的吃好,玩好”,因为“只有把冬至‘玩’起来了,这个文化也就真正传承下来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