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Ins9FHkKgk cul.huanqiu.comarticle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历史与未来的交响乐章/e3pn677q4/etllcc3n1【环球网文化综合报道】7月29日消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个令全体中国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不仅标志着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了59项,更是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卓越城市规划的一次国际认可,为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的一页。北京中轴线,这条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的城市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历经数百年的演进与发展,如今已成为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它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沿途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等众多历史遗迹,共计15处遗产点,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这些遗产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们共同构成了北京老城独特的壮美秩序。 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是历经12年不懈努力的结果。自2011年北京市提出中轴线申遗以来,这一项目便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申遗启动阶段到全面加速阶段,再到攻坚冲刺阶段,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市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紧密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为申遗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考古发掘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正阳桥、天桥、南段道路遗址等重大发现填补了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的“空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轴线的历史内涵。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保护管理状况的肯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了“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认为它体现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不仅在于其物质形态上的完整性,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北京中轴线所展现的“前后起伏”的建筑形态、“左右对称”的空间布局、“一贯到底”的雄伟气魄,不仅符合中国古人所描绘的理想都城范式,也体现了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申遗成功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发展,不仅关乎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在申遗过程中,北京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中轴线申遗保护与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相结合,通过一系列修缮、整治、提升工程,让中轴线更好地融入城市更新和发展之中。以钟鼓楼文物修缮和展示提升工程为例,修缮工作不仅遵从“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文化遗产,还对周边人居环境进行了整治改善,既提升了钟鼓楼地区的景观视廊,再现了老城风貌,又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使更多人成为中轴线保护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展望未来,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申遗成功的喜讯传来,中轴线将迎来更多的国际关注和游客探访,这为其保护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中轴线作为北京老城的核心和灵魂,其保护与发展必须与城市更新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为此,北京市政府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护管理机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缔约国的交流合作,推动中轴线的保护与发展迈向新的高度。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肯定和传承,更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贡献。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成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北京中轴线”必将在进一步保护中焕发时代新韵,更好助力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172221869577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黎晓珊环球网1722218695776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d957029b3b91fee9d7f7f2130566f5bau5.jpg{"email":"lixiaoshan@huanqiu.com","name":"黎晓珊"}
【环球网文化综合报道】7月29日消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个令全体中国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不仅标志着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了59项,更是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卓越城市规划的一次国际认可,为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的一页。北京中轴线,这条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的城市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历经数百年的演进与发展,如今已成为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它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沿途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等众多历史遗迹,共计15处遗产点,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这些遗产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们共同构成了北京老城独特的壮美秩序。 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是历经12年不懈努力的结果。自2011年北京市提出中轴线申遗以来,这一项目便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申遗启动阶段到全面加速阶段,再到攻坚冲刺阶段,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市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紧密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为申遗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考古发掘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正阳桥、天桥、南段道路遗址等重大发现填补了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的“空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轴线的历史内涵。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保护管理状况的肯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了“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认为它体现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不仅在于其物质形态上的完整性,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北京中轴线所展现的“前后起伏”的建筑形态、“左右对称”的空间布局、“一贯到底”的雄伟气魄,不仅符合中国古人所描绘的理想都城范式,也体现了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申遗成功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发展,不仅关乎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在申遗过程中,北京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中轴线申遗保护与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相结合,通过一系列修缮、整治、提升工程,让中轴线更好地融入城市更新和发展之中。以钟鼓楼文物修缮和展示提升工程为例,修缮工作不仅遵从“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文化遗产,还对周边人居环境进行了整治改善,既提升了钟鼓楼地区的景观视廊,再现了老城风貌,又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使更多人成为中轴线保护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展望未来,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申遗成功的喜讯传来,中轴线将迎来更多的国际关注和游客探访,这为其保护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中轴线作为北京老城的核心和灵魂,其保护与发展必须与城市更新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为此,北京市政府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护管理机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缔约国的交流合作,推动中轴线的保护与发展迈向新的高度。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肯定和传承,更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贡献。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成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北京中轴线”必将在进一步保护中焕发时代新韵,更好助力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