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uHFpTWAuE cul.huanqiu.comarticle两千年前,古人怎样“编程”/e3pn677q4/e7n84le0h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无数充满智慧和匠心的发明创造。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本报推出“字载匠心——惊艳时光的中国智慧”栏目,通过文字与动画的形式,全新“打开”中国古代发明,让收藏在博物馆、书写在古籍里的发明创造“动”起来、“活”起来,充分展现中华文明跨越时空的创新创造活力。——编 者你能否想象,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发明了一种可以“编程”的机器?那就是提花机。2013年,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墓出土了4台保存完好的提花织机模型。这一发现,为世界纺织技术史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珍贵实物资料。提花机是一种能够存储提花信息的纺织工具,其基本原理是将提花规律贮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与综眼相连的综线上。织造花纹时,提花装置可循环调用之前存储的提花信息,这一机制与现代计算机编程中的“存储程序”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提花机出现之前,纺织品上的花纹要通过挑花工艺来完成。但挑花信息无法存储和重复使用,即便织造相同纹样也必须重新操作,极为费时费力。中国古代提花技术萌芽于商周时期。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残留的丝织物痕迹表明,当时已能织出简单的几何纹样。随着丝织品需求的增长,提花工艺逐渐成熟。2013年出土的4台西汉提花机模型,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实物。中国丝绸博物馆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依据模型以1∶6比例复原出汉代提花织机,并用此织机复制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这一汉锦被认为是汉代织锦技艺的巅峰之作。历代能工巧匠不断改进提花机,提升其织造复杂纹样的能力。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将提花技术应用于棉布,推动了江南棉纺织业的发展。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提花机的结构图样。束综提花机的发展顶峰是大花楼提花机,可织造花纹循环长达10余米的织物。明清时期,精美的妆花织物多由大花楼机织造。比起纵横交错间织出的精美花纹,提花机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更令人惊叹。如果我们把织机经纬线的上下交叠以代码表述,经线在纬线上用1代表,纬线在经线上用0代表,那么整幅织物的图案就会变成由0和1组成的序列,这与现代科技中广泛运用的二进制原理相通。提花机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公元6世纪,波斯商人将中国提花机引入西方。12世纪,意大利卢卡、威尼斯等地出现了仿制中国提花机的丝织工坊。18世纪,法国工匠受花楼机“挑花结本”原理启发,制成了使用打孔纸版和钢针控制提花的纹版提花机。这种技术对早期计算机的程序控制产生重要影响。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王渝生认为,提花机不仅是纺织工具,更是古代编程思维与机械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技以载道”的科技哲学,其技术逻辑深刻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底层逻辑。无数传统匠人的巧思,如经纬般汇聚成精湛的中国技艺,在五千年的时光长卷中,编织出璀璨的文明图景。文字整理:冯慧文 1761615444837责编:王俊锋人民日报海外版1761615444837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857b3e43f7767e4b4d9055eda31d8726.jpg{"email":"wangjunfeng@huanqiu.com","name":"王俊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无数充满智慧和匠心的发明创造。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本报推出“字载匠心——惊艳时光的中国智慧”栏目,通过文字与动画的形式,全新“打开”中国古代发明,让收藏在博物馆、书写在古籍里的发明创造“动”起来、“活”起来,充分展现中华文明跨越时空的创新创造活力。——编 者你能否想象,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发明了一种可以“编程”的机器?那就是提花机。2013年,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墓出土了4台保存完好的提花织机模型。这一发现,为世界纺织技术史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珍贵实物资料。提花机是一种能够存储提花信息的纺织工具,其基本原理是将提花规律贮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与综眼相连的综线上。织造花纹时,提花装置可循环调用之前存储的提花信息,这一机制与现代计算机编程中的“存储程序”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提花机出现之前,纺织品上的花纹要通过挑花工艺来完成。但挑花信息无法存储和重复使用,即便织造相同纹样也必须重新操作,极为费时费力。中国古代提花技术萌芽于商周时期。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残留的丝织物痕迹表明,当时已能织出简单的几何纹样。随着丝织品需求的增长,提花工艺逐渐成熟。2013年出土的4台西汉提花机模型,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实物。中国丝绸博物馆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依据模型以1∶6比例复原出汉代提花织机,并用此织机复制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这一汉锦被认为是汉代织锦技艺的巅峰之作。历代能工巧匠不断改进提花机,提升其织造复杂纹样的能力。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将提花技术应用于棉布,推动了江南棉纺织业的发展。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提花机的结构图样。束综提花机的发展顶峰是大花楼提花机,可织造花纹循环长达10余米的织物。明清时期,精美的妆花织物多由大花楼机织造。比起纵横交错间织出的精美花纹,提花机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更令人惊叹。如果我们把织机经纬线的上下交叠以代码表述,经线在纬线上用1代表,纬线在经线上用0代表,那么整幅织物的图案就会变成由0和1组成的序列,这与现代科技中广泛运用的二进制原理相通。提花机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公元6世纪,波斯商人将中国提花机引入西方。12世纪,意大利卢卡、威尼斯等地出现了仿制中国提花机的丝织工坊。18世纪,法国工匠受花楼机“挑花结本”原理启发,制成了使用打孔纸版和钢针控制提花的纹版提花机。这种技术对早期计算机的程序控制产生重要影响。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王渝生认为,提花机不仅是纺织工具,更是古代编程思维与机械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技以载道”的科技哲学,其技术逻辑深刻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底层逻辑。无数传统匠人的巧思,如经纬般汇聚成精湛的中国技艺,在五千年的时光长卷中,编织出璀璨的文明图景。文字整理:冯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