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魂,文创力量正在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朕知道了”纸胶带到考古盲盒,博物馆文创在社交媒体掀起阵阵风潮。究竟一件博物馆文创产品是如何诞生的?各大博物馆文创的掌门人们又有着怎样的奇思妙想?
每一件文物就如同一颗闪耀的星,照亮一段历史的长夜。
文创是一种载体,将艺术融入生活,潜移默化地传播表演艺术和文化。
文创是博物馆的一种发酵,是IP的再开发,是影响力的再转播。
和粉丝的交流越多,大家的喜好我们也越容易把到脉。
苏州博物馆人气文创背后有着怎样的“吸引力法则”?
文化创意是一种生活方式,让博物馆走入大众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角落。
一张文物图片、一场原创展览、一幅文创设计稿、一件注册商标都可以成为IP。
探索文创、文旅新花样,用创新的方式讲好四渡赤水的红色故事。
考古数智人让沉睡遗产“活”起来,沉浸式体验带游客“穿越”文化IP,“元宇宙”打造数实融合新场景……
哈尔滨因“宠客”出圈,各地文旅开启“花式”宣传,影视IP《繁花》再次带火上海旅游。
在欣赏烂漫樱花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游客会购买樱花元素的文创产品打卡纪念,解锁春天的仪式感。
穿街走巷的City Walk开始成为今年“出圈”的轻量旅行体验“新风潮”。
近年来,北京不断打造文化新场景、新业态,为市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新体验。
透过电影《芭比》的上映,老牌玩具芭比娃娃完成了一次IP文化内核的重塑。
专家认为,未来的3-5年,有望成为中国电影市场IP化授权利润增长的爆发期。
网络文学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逐渐从小众文学走向主流化,热播影视剧背后不乏网络文学IP的身影。
各地涌现而出的沉浸式剧本游正通过“文旅+剧本杀”的模式,吸引Z世代的年轻人深度体验传统文化。
近几年,博物馆资源开发迎来热潮,不仅国内的博物馆频频在社交媒体出圈,海外博物馆IP也出现在授权市场。
在广袤的乡村,不仅有着充满地方风物特质的文创产品,还诞生了兼具在地性与创新性的文创业态。
红色文创因为有温度有情怀的设计和创意,正不断“圈粉”年轻人,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文创雪糕、巧克力、甜品蛋糕、棒棒糖等越来越多“舌尖上的文创”,正在社交媒体上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一件博物馆里的藏品、一处名胜古迹的风景,如今都可以成为人们网络账号里收藏的“数字文创”。
“让大家都可以冷静下来思考,冷静回到产品本身,回归到初心,为粉丝们提供更好的产品。”
在北京丰台,有一处“小朋友们的热门打卡地”——北京汽车博物馆,其建筑造型俯瞰酷似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来到这里,观众不仅可以参观展览及丰富的互动项目,还可以亲自加入一场剧本游,再到文创商店和汽博印吧体验创意趣味的文创产品。
一手拿起微缩洛阳铲,一手攥着如同来自考古现场的土块,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挖出的文物,不时还讲起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考古挖宝的热潮。
“从前,有一匹乐观的小绿马,买了一只愤怒的小鸟拖鞋。”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毛绒公仔“破圈”了,看到这只画风不大一样的“绿马”,网友迅速在社交平台玩起梗来。
140万余件文物,收集在这座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于沉默的殿堂中恢弘再现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悠悠时光。在国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晓云看来,当观众进入国博,“就可以体会到,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她更希望国博文创,“能让人从中找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情结。”
在国家大剧院客服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文创负责人王琦看来,“国家大剧院将观众在高雅艺术殿堂感受到的难忘体验,凝结在大众喜爱的文创产品中,让高雅艺术与美好生活融会贯通。”
清华艺博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一身笔挺贴身的深蓝色西装,娓娓道来每件艺博文创背后的文化情愫,“我每次一想到文创,都觉得充满了光明的前景。”尽管开发文创一路上各种磕磕绊绊,但在他心目中,“没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如果将各种表面问题抽丝剥茧,就会发现核心仍旧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博物馆文创,‘文’是根本,‘创’是生命。”
高髻红裙的“唐妞”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官方文创IP,她的身影出现在茶饮的饮品杯,出现在乘客手中的文创公交卡,还出现在社交软件聊天界面,成为生动可爱的表情包……近年来,陕西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灵活性,通过自主研发和品牌授权打造了文化IP和一系列“人气”的文创产品。
明朝,一代才子文徵明亲手种下了一株紫藤,时光往复,冬去春来,苏州博物馆内的这株紫藤每年暮春依旧花香绰约。“当年有一位同事,把紫藤树种拿回家种植,没想到真的种出了紫藤。”
吹过乡间水稻的清新的风。村里老供销社改造的“乡间杂货铺”,安徽黄山黟县碧山工销社正在吸引着城市的文艺青年驱车造访,体验村庄的古朴宁静,以及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温度。
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的四渡赤水纪念馆,展厅中的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四渡赤水的历史见证。四渡赤水纪念馆正在探索文创、文旅新花样,用创新的方式讲好四渡赤水的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